分类

造这么一个大玩具出来,巴铁到底是什么妖蛾子?

雷锋空岛 2016-08-05 23:02:15



如果我和你说巴铁就是个阴谋,你可能会毫不意外的一哂,这我早就知道了,那不就是明摆着的么。

 

是的,这次的“巴铁事件”就像一幕精心策划了好久的戏,刚刚亮了一嗓子,就有火眼晶晶的观众站起来大喊“这他妈是假唱。骗钱的!”然后群众激动了,骗我们血汗钱简直是不能容忍的。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妨让我们顺着时间点来捋一捋。

 

那些叫作“立体快巴”的日子……

 

巴铁,在六年前叫“立体快巴”,由宋有洲发明,不过在中国专利信息查询网上并没有这个专利名称。根据巴铁科技项目总监宋友江(据说是宋有洲的弟弟)的说法,它的专利名字叫作“宽体高架电车”。然后,查到了:



2009年5月申请,申请人为中联运(北京)立体快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请类型为发明专利,案件状态为:驳回失败。为了理解的顺畅,我们来了解一些专利知识。

 

常见的专利类型有三种:

 

  •  第一种是发明专利,需要经过初步审查和实质审查两步,技术含量最高,需要2-3年的审查期;

 

  • 第二种是实用新型专利,只需要进行初步审查,技术含量较低,即我们常说的小发明,一般几个月就可以审查下来;

 

  • 第三种是外观设计,顾名思义,主要是对外观的改变。

 

  • 发明专利驳回失效是指,专利在审查过程中,由于实质上的缺陷,不具备授权条件,因而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不授予专利权的决定。(参照《专利法实施细则》)

 

根据百度词条对宋有洲的介绍,宋有洲共有50多项专利(360词条中显示有200多条介绍)。经过在“中国专利信息查询”系统的查询,里面署名宋有洲的“发明专利”共有7项,目前只有2项有效;此外记录在案的还有4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比如一种空气过滤门窗,一种医用或防护用过滤口罩,一种便携式微米颗粒物防护盔和一种滤液过滤式微米颗粒物防护头罩。

 

农名科学家宋有洲不得不说是一个很有创新热情的人,很注意观察生活,这些实用新型专利确实能便利我们的生活。但是,如果说他能够发明一个正如他们所宣称的“足够和北斗、蓝光、高铁、银河媲美的中国最前沿科技”,我是十分怀疑的。

 

随着巴铁事件的发酵,宋有洲的身份被越来越多的挖出,原来他只有小学文化,于是大众一片哗然。宋有洲在面对封面杂志的采访时表示:“对于巴铁,他作为发明人,只是提出了一个概念,具体的技术和研发有各个领域的专有人才和团队在做,并不是他一个人在做。所以质疑我的学历和本人,根本没有意义。”

 

在此,我不知道发明专利具体是要怎样审核,但是我起码知道,一件专利之所以是某个人发明的,而不是另外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掌握了核心技术,而除此之外的细枝末节以及具体的实施肯定是有一个团队在运作的。那么,巴铁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也就是巴铁作为一项新发明,而不是“漂亮的龙门吊”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讲真,这真的不是一个龙门吊么?


一毛一样好吗。

 

恩,也有可能他所讲的“动力系统”、“驾驶系统”和“制动系统”无法在图中表现出来。在旁边的专利介绍中“动力系统通过连接导电线和外接电源线连接”,我怎么觉得这就是已经被我们淘汰的有轨电车的运行方式呢。如果说“外接电源线”不是头顶的电线,而是路面上的铁轨,天哪,会电死人的!然后,没有对驾驶系统和制动系统的介绍,接着就是对这一“科技”最大的亮点的介绍,关于车辆架构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大车下面可以走小车”。

 

在“宽体高架电车”专利提交审核的过程中,宋有洲并没有闲着,他去了上海。

 

他想找权威机构来认证,来增加自己的“新科技”的说服力。2009年,他找到了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的张建武教授,请他为自己的“立体快巴”项目进行评估。张教授接手了,并且由喻凡和王丽亚两位教授分别担任车辆和基础设施的论证。结果于2010年出炉:从车辆本身看,立体快巴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行性为“基本可行”。

 

张建武在面对南都记者的采访时说:“基本可行有很多前提。比如,要同时保证巴铁的16个电动轮骨同步运行。”也就是说,当时“立体快巴”的技术是不完善的。

 

当时同样受到邀请的还有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的沈钢教授,在他看来,这根本就是“瞎搞,为了创新而创新”。并且表示,快巴在整改之后还是可以运行的,但只是作为观光车,放在景点比较新奇有趣。想要作为适合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是不可能的。

 

然而,就连这份水分不少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后来都几乎被否定了。在宋有洲多次拿着这份报告证明自己的“新技术”时,上海交通大学表示,我们学校不承认,这只是某些教授的个人行为。好吧,姑且不论他有没有像坊间传的那样花了钱,到2010年“立体快巴”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因为,美国人来推波助澜了。

 

2010年,“立体快巴”被美国《TIME》杂志评为“2010年50佳发明”,策划人是Austin Ramzy。美国人的品味总是很好的!美国人可能只是当一篇无足轻重的文章来读,但是大洋彼岸的新闻媒体却热血沸腾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民科”、“再也不用拥挤了”,标签和现在大同小异。

 

而之所以被美国注意到,是因为2010年7月,宋有洲带着立体快巴上了央视主持人王利芬在优米网的一档节目,这一吸引眼球的交通工具马上就吸引了眼球。随后又参加了第13届北京科博会,并表示将在北京门头沟建设189公里的立体快巴轨道。显然,后来这一计划就被无限期的搁置了。

 

原因是,理智下来之后,大家发现这个东西根本就不可行!

 

和这一次一样,立体快巴到底如何拐弯,高度如何过桥,车上太重根本无法载客,交通指示灯,车底下的小车如何拐弯等等一系列问题抛出来之后,我们发现,这些问题根本没法解决。快巴就是一个不懂工程的理想家YY出来的产物。

 

仍然和这一次一样,讨论过之后,原来有意向的投资者开始质疑,政府想了想也放弃了。宋有洲的计划和他的快巴搁置了,打算大干一场的深圳华世未来泊车设备有限公司(宋有洲为法人代表)在人们的质疑声中渐渐消失,之后公司被注销。


“巴铁”横空出世,然后我觉得有些眼熟……

 

巴铁?什么鬼?巴西铁路?巴基斯坦?

 

不,是“巴士高铁”。


哇,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样子。

 

“这可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高科技产品,还上过《时代》杂志,比美国的科技都先进。据说,马上就要上路了。”媒体如是说。于是群众们也被忽悠了。

 


在2016年5月的某一天,“巴铁”突然在媒体上爆了。并且持续爆发,在5月19日的第十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携“巴铁”项目亮相科博会。而此次的主角换成了白志明,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事实上的董事长(注册的公司法人代表为朱红斌)。

 

这个所谓的“巴铁”也是白的手笔,他在一次讲话中,


他提到:“巴铁这个名字就是我起的,为什么叫巴铁,就是城市内的大巴车和这个轨道交通相结合的一个项目。 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符合现在国家这个新兴产业政策,交通领域一个是电动汽车,一个是轨道交通。”


他接着说:“另外我们以前也做过一段时间金融,因为金融服务于实体,所以我们就直接扎根到实体经济上,然后寻找好项目。我们在去年发现了这个项目,到今年7月底秦皇岛第一台车上路,一共10个月。速度非常之快,从没有到有。”

 

回过头去,我们再看这段话,会发现有两个问题:他说“我们”做过金融,显然这个“我们”不是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因为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5年12月23日注册成立,成立之后只有一次对外投资,即注资5000万成立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6月30号成立)。那么这个“我们”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指白志明所在的集团,华赢集团,其中做金融投资的是北京华赢凯来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以及旗下的许多金融平台。

 

在工商网上查“华赢凯来”,会发现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不是“白志明”,而是一个叫作“白丹青”的人。都姓白,有关系么?

 

有趣的是,所有信息都指向一点,这个在注册信息里出现的“白丹青”就是在新闻里频繁出现的“白志明”。其弟白志刚也是公司的一名高管。据说他之所以叫“丹青”是因为他爷爷是画家,所以给他取了这个名字。后来改名字了。

 

为什么改名?这个是个人自由。但是,为什么改名字之后还保留了原来的名字,而是一直以来使用两个名字?


难道是因为身份证上是原名“白丹青”,所以注册都是用白丹青,但是在公共场合露面都是喜欢用白志明么?

 

这样也好。无论如何,这样也可以说明,巴铁和华赢凯来的老板是一个人。而不是巴铁否认的:白志明只是巴铁的一个股东,巴铁和华赢凯来没有任何其他的关系。

 

哦,对了,白志明还把自己叫作“巴铁之父”。



是我理解错了么,“xx之父”的意思不是发明者么?也许他是觉得巴铁将在“我手里变得与众不同”。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请参照上面白说过的话),白说他们在去年“发现”了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好啊,电动汽车+轨道交通,国家重视的新科技一个项目就全包了!不错,肯定好批,反正政府那帮人什么都不懂,肯定好忽悠。然后,他大胆的提前计划在今年7月份就让第一台车上路。


领导人一向喜欢喊口号,可是这样大的一个项目从“发现”到“运行”只需要半年时间么?而且秦皇岛巴铁公司是在2016年6月30日注册成立,这个项目不需要时间研发么?

 

这是一个怎样的计划,“从没有到有”只要一个月。这就是一次“包装”!

 

名字改了:从“立体快巴”到“巴铁”。

代言人改了:从“宋有洲”到“白志明”。

或许不是“宋有洲”,而是“宋友洲”。

 

他们似乎在努力的让人们只关注这个新名字“巴铁,而不要和过去那个“立体快巴”联系起来,那个在人们的质疑声中不了了之的项目。之后,是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和微信朋友圈覆盖,这根本就是“商业营销”。而且,在搜索引擎键入“空中快巴/2010”这两个关键词,搜不到2010年的新闻。是不是被人抹去了,我不禁怀疑(如果我的方法有问题,请指出)。

 

“巴铁”这个名字很不错,然而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发现这个新名词背后的模型似乎有些眼熟……

 

人们很快发现,一切都没有变,还是一样的数字和宣传语,还是一样的模型,只是这一次真的要上道了。然后,白找了一个撑得起面子的小伙伴“今创集团”。准备用一个月在秦皇岛搭起这个漂亮的模型。

 


一个月的时间,模型搭出来了。



根据巴铁科技的介绍,这辆试验车主要调试的是“走”、“停”、“空调”和“LED灯”几个项目。

 

观众:额,一定是在试验钢轨系统在地面上的运行状况,虽然和地铁一样,但是应该会有新技术吧。

现实是:16只实心胶轮。(纳尼?这不就是车轮么?)

 

还有水泥槽道,100多吨的车体,以及缓慢的车速。

 

妮玛,辣眼睛。走和停是用轮胎,控制台外接笔记本电脑,用超慢的速度走了不到300米,这试验要说明个啥?

还有空调和LED灯。据说那天并没有开空调,而LED灯,我就呵呵了。

 

说了这么多,白志明到底要干啥?

 

答案只有一个:宣传造势。

而目的就是:卖钱。

 

接下来就是那一系列关于华赢凯来5月份发行的“巴铁基金”了。如果发行了(华赢凯来是否认的),就是白志明的华赢凯来作为P2P平台融资,给白志明的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资金,由白志明的中国建企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香港注册)作为担保。

 

自融自保,换个名字,金蝉脱壳。是不是非法集资?估计又能说5000字的,所以,over。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亚美尼112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59122/1.html
关注微信公众号虎嗅网(huxiu_com),定时推送,福利互动精彩多
阅读(816)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