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0日),互联网金融企业51信用卡宣布完成总额3.1亿美元(按汇率6.7折算)的C轮融资,由A股上市公司新湖中宝及天图投资领投,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的泛城资本,以及华盖资本、国信弘盛股权投资基金、千合资本、洪泰A Plus基金等联合投资。自此,51信用卡估值超10亿美元。
在此前,51信用卡曾获得薛蛮子的天使投资,并获SIG、清流资本、华映资本、GGV等机构不同阶段的融资。
在互联网圈里,工具型产品往往估值不高,构建盈利模式也比较困难。但在互金圈或许是个例外。51信用卡从信用卡管理工具起家,逐步切入到交易,再逐步利用数据和技术资源构建生态,形成了一定的创收能力。官方数据显示,目前51信用卡单月营收已破亿元,预计今年营收超过10亿元,净利润达到3亿元。
这其实非常不容易,互联网金融公司数量众多,但能实现较高规模营收的并不多,实现盈利的公司就更少,很多大公司包括陆金所、京东金融等都还在亏损状态中,而51信用卡完成了从工具平台到大数据公司,再到综合金融服务公司的转变,营收持续增长并保持净利润为正。这家公司是如何做到的?
从信用卡工具切入,积累数据资源
51信用卡从一款工具软件起家,于2012年5月正式上线51信用卡管家APP,首创了智能管理信用卡账单功能。通过51信用卡管家技术解析用户信用卡账单邮件,从中提取详细的账单信息,并同步在应用中,实现用户信息管理以及个人债务智能化管理。
截止目前51信用卡累计用户超7000万,每个月活跃的信用卡账单超3000万,平均每天产生的消费的数据多达1000多万条。
这样的数据包括了用户的消费数据、现金流数据,可以据此判断用户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与偏好,形成用户数据分析与用户画像的基础资源。这是一家互金公司非常好的切入点。掌握了用户数据,进而形成数据分析能力与建模能力,对用户进行画像,进行信用分析,进而提供消费信贷、理财等服务,是一个比较清晰、顺畅的商业逻辑。
国内比较强的互金公司,其发展起点也是数据资源,如蚂蚁金服依赖阿里体系的商户数据以及支付宝的用户数据,腾讯则拥有庞大的社交数据作为信用评价的辅助资源,京东也有用户的消费数据以及供应商的供应链数据,都是比较好的数据资产。51信用卡发展到如今的规模,与积累的用户数据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很多工具类产品虽然有一定数据,但与交易场景缺乏关联,也就难以从工具切入到交易。51信用卡从工具起家,但与输入法、天气管理、网盘等互联网工具不同,信用卡管理工具与交易连接更为紧密,用户的还款、额度管理等场景与交易关联度较高,切入到交易环节也就更为顺畅。
在数据的基础上,51信用卡逐步构建一定的大数据处理能力,用于获客、风控等环节,形成了人机结合管控的“51大数据智能风控体系”,包括爬虫技术、反欺诈技术等。这对于控制逾期率有帮助。官方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51信用卡的M3+逾期率控制在1%以内。
10亿的营收怎么创造?
有了数据资源与数据处理能力,就有了发展的基础,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基于这样的资源与能力构建商业模式,将这样的数据资源与能力变现,从而形成造血能力。毕竟能够创造营收和利润才是商业的本质。
对于51信用卡而言,其基于负债管理平台“51信用卡管家”APP所积累的用户资源、金融数据等,衍生出借贷、理财、分期等多项金融产品与服务,实现了贷款用户来源、贷款场景、风险识别、模型判断到资金供应都在一个体系内完成。
具体的业务方面,在发展头两年51信用卡以在线办卡为主要收入,先后与13家银行合作办卡业务。
之后逐步切入到交易。2014年,51信用卡联合宜信加速推出纯线上信贷业务“瞬时贷”。2015年, 51信用卡打造了网络借贷撮合服务平台“51人品”,分别推出理财产品“51人品宝”和小额信贷产品“51人品贷”。51信用卡提供借款用户的订单,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等提供资金,进行信贷撮合。目前已累计放款超2.5万笔,累计放贷金额超5亿元。
2016年1月,51信用卡战略并购“99分期”,并在今年6月品牌升级为“给你花”,基本形成了以“51人品贷”为主,“账单分期”、“给你花”为两翼的信贷产品布局。官方数据显示,51信用卡今年前8个月的单月交易金额仍保持稳步攀升趋势。截至8月底,“51人品”平台累计撮合借贷金额已经超过70亿元。
除了这些交易类业务,51信用卡还推出了流量开放与技术开放。
流量开放方面,提供在线办卡、第三方贷款、个人保险等服务入口。目前已合作发卡银行13家,第三方贷款25家,大中型保险3家,还将与银行合作推出“品牌联名卡”。
技术开放方面,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爬虫抓取等技术服务,目前与宜信、京东金融、新浪微汇金融等达成合作。
目前51信用卡形成了网贷、在线办卡、流量合作、技术服务四大盈利板块。官方数据显示,公司月营收已超过1亿元,预计全年收入将达10亿元以上。
总结而言,51信用卡在发展之初卡位准,通过提供信用卡管理工具获得用户和用户数据,并形成数据处理能力,再此基础上构建提供理财、信贷等服务,并将技术输出获取收益。
下一步的机遇与挑战在哪里?
51信用卡目前打造了外部合作的开放式战略,搭建生态,实现资产、流量、技术的三大业务合作。在这一过程中51信用卡定位为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依托自身的流量、资产、风控等核心能力,向银行、小贷公司等输出标准化的技术和产品,让其他合作伙伴可获得对应的能力。通过对外提供工具服务,51自身也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数据,并反作用于反欺诈等方面风控能力的提升。
这种输出资源与技术能力的模式的机遇在于,当前的很多传统金融机构、网贷平台不具备普惠金融所要求的技术能力,即大数据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无法服务于小微客户,需要从外界购买、接入资源与能力,完善自身的风控模型。
尤其是一些网贷机构,随着网贷限额政策的推出与落实,其必须服务于借款数量较低的小微客户,在这一过程中所需要的风控能力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线下尽调模式,更依赖线上的大数据技术来辅助作出信用判断。很多机构缺乏这样的能力,也就给了输出技术能力的企业以巨大的市场。
从这一角度将51信用卡未来面临的增长空间是不小的,这也是资本看好并在C轮投入超过3亿美金的原因。
未来的挑战在于,51信用卡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体量,在业务拓展中,竞争对手已经不仅仅是信用卡管理工具类的企业,而是已经逐步拓展到有实力提供技术输出的公司,竞争对手的体量与能力增加了不少,对51信用卡而言竞争压力也将非常大。
BAT这类的企业都有将自身数据资源与技术进行输出以拓展金融生态的能力,如百度金融就在9月初宣布,要成为一家科技金融公司,把自身的技术与能力开放出来。这实际上是市场上有一定技术能力的企业的共同选择。未来51信用卡能走多远,成长到什么规模,取决于能否进一步提升获客、风控等方面技术能力,为生态体系内的企业、用户等群体提供更大价值。
本文由 网事风云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164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