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光书屋”(light_bookhouse),作者 Light。
15日,浙江大学印发了《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具体《办法》细则,可百度,不再赘述。
根据浙江大学官方公众号公布的《办法》细则来看,其核心思想大致可归纳为:1、学校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2、适用范围为全校教职工及在校学生;3、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形成重大网络传播,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可以被认定为权威、一级、核心等期刊发表论文。
浙江大学这次由校宣传部负责解释的“学术创新”,将优秀的,具有正能量的,形成重大网络传播的,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网络原创成果认定等同于发布学术研究论文,可以说是开了中国高校学术认定之先河,却同时也把浙大百年的声誉与节操一起丢河里了。
正如以某标题那样《浙江大学:在环球时报发文微信阅读量10万+可认定为在一级学术期刊刊发》,戏谑不断,认为浙大是猴子派来的逗比,是中国最具娱乐精神的大学。
不少人认为《办法》中的部分政策,是与时俱进的,不但充分肯定了网络空间的价值,承认其社会影响和价值。同时,也给高校人员在本身学术不易做,好的期刊又不多,学生要靠论文毕业,老师要靠论文评职称的“唯论文论”体系下,提供了一个新出路。
抛开情绪般的戏谑,以及看似合理的所谓“创新尝试”的论调,放在中国大学当下现实的具体语境中,《办法》实质上并不是个好制度,甚至刻薄点说,又是一根有毒的狗骨头。
严肃的学术生活是大学的本分
《办法》的出台主旨,其实在其第五条里有比较明确的表达。
“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运用正确思想文化对各种社会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引导,用优秀的文化内容引导人、陶冶人、激励人,努力营造适合于师生发展的网络文化环境,使之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和提升浙大声誉的重要载体”。
这个《办法》发在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完全没有问题。但在大学,以认定论文,来引导,不合适,也不应该。
按照这个《办法》的标准,周小平同志显然有资格来浙大评教授,而且还不能是一般的教授,毕竟要按照这个来认定,那都几百篇权威期刊了。
《办法》在混淆大学以及大学相关人员应有的本分。大学是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不是宣传部门。
和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大学内部的自由度、宽容度都是较高的,你可以传播正能量,也可以吐槽时政、评说市井。这是各自的选择,是各自的自由,也是大学多元包容的体现。当年北大,可以有新文化的胡适,也可以有长辫子的辜鸿铭,有保守的,有激进的,有海归博士,也可以有没文凭的。
但他们无论如何不同,有一点总是一样的,要有学问,会做学问。在做研究这点上,只要在大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必须要过一种严肃的学术生活,以严肃的态度来面对学术,这是谁都不可逃避的。而论文体系,正是这种学术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整个现代学术体系能够搭建起来的重要基石。
虽然毫无疑问,论文发表、评价制度,如同高考制度一样,也存在很多问题。但纵观全世界,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论文发表制度,依然是想对有效和公平的。学术研究不同于日常交流,要与认可和评判,是存在一定的门槛。
网络成果≠学术论文
《办法》提及的网络文化成果认定成论文,其最直接的危害,类似于当年科举制度时代的捐官制度。本来要成为官员,必须通过科举考试,必须经过四书五经熏陶,现在你捐钱就能当官,不仅官员质量堪忧,还影响原官制体系的均衡。
原本大学里,大家都本分的做研究,靠研究成果说话。当然,非常遗憾的是,这样的景象在当前中国大学里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有毒的狗骨头太多了。
现在突然说,发个评论文章,只要内容正能量,平台国家级、省部级,阅读量几十万级,就能认得等同于论文。你让那些,在某些研究领域,坐了几十年冷板凳的学者,兢兢业业探索的学者如何感想?让那些年轻的学生有该如何沉下心来做研究?
学校相关部门要鼓励或推动,优秀网络文化的传播,作为浙大人,我们肯定举双手赞成的。但完全可以独立于论文认定进行激励,何必要和论文认定搞在一起。比如物质奖励,名誉授予,不都是蛮好的嘛。爱奖励多少,奖励多少,只要宣传部有这个预算,也无伤大雅。
所谓论文认定的背后,其实质是以论文认定相关的评价体系和激励体系,涉及到大老师、学生的职称评定、毕业、奖励等一系列问题。暂不论这套评价体系是否科学。但明明是宣传口的任务,为何要用科研口的论文认定资源来做犒赏。关键,说是学术认定创新,可办法的解释单位里只有校宣传部,没有学术部门。
知识分子们囧囧囧囧
中国的知识分子,到现当代至少没有那么有尊严,尤其是在研究和言论上。当然,这种情况,是全民性的,不只限于知识分子。
大学作为知识分子聚集的单位,其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设计,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的大前提,大学同其他组织的区别其实不是太大。但作为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其管理上,存在一种有意识的资源稀缺式圈样。
从某种程度上说,知识分子是非常幸福的,也可以说是非常痛苦的。
首先,大学里的知识分子,是被政府养起来的,全额财政的事业单位。这个就是圈养,饿肯定是饿不死的;身份肯定是体面的。
其次,中国大学老师的薪资是不高的,却又有少许提高收入的渠道,但得争取。这是两个层面的稀缺,一个是确定收入的稀缺,另一个是获得高收益的稀缺。前一种的稀缺,是大学知识分子身份,但不给太多钱,让你腰是直挺挺的,却总觉得腰虚。虽然是天之骄子博士博后,但收入可能不如门口卖饼的大妈。
后一种稀缺,则是让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竞争显得激烈化。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拿课题,僧多肉少。为了抢一个课题,大学里多少老师就有多少种手段。谁让本来薪资就不高,且课题又涉及到后续的晋升。而第二种稀缺引发的问题,课题,仅是其中一块而已。
如今不只知识分子内部,连行政口子也来分肉。行政序列里的人员跳到教学序列去评个教授、副教授,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在各类稀缺的压迫下,能安心做研究已经算不错啦,就不要指望能成为公共知识分子来说一些真相,写一些了时弊。
然而,这不正是,某些部门所期望的吗?
如今新出《办法》,做好正能量传播,即有利可图,何尝不是扔出了一根有毒的狗骨头,等投名状吗?有浙大老师就表示了,《办法》一天不废除,一天不写论文。
毫无疑问,当下中国有不少正能量,但也不可否认,有许多问题面,这是现实,也是事实。如果仅是认可网络平台等价值,那为何只激励宣扬正能量的,不鼓励说问题,讲实话,谈问题呢?
不过,以目前大学管理者的路径,大概很快会出台一个《浙江大学不良网络文化成果处罚实施办法(试行)》。
三年教授五年博导攻略
15日《办法》的出台过程中,相关部门是否做过教职人员、学生代表的意见询问,还是自己拍脑子定的?
从利益相关而言,这个《办法》最大的获益者或许就是行政职称序列期望进入教学职称序列的人员,如果要按照论文作为研究成果去评职称,行政人员显然少有时间去做研究写论文,但如果是写评论,找平台,刷流量,这个门槛可就真的不那么高了。
依照这稿《办法》,我觉得出一套《在浙大评职称:三年教授五年博导攻略》,专门协助有需要的浙大人,来进行论文认定。
首先,先同《办法》中各大官方平台、商业平台小编搞好关系。官方平台可能需要稍微复杂点,商业平台的花点小钱就搞定了。何况这些平台,本身也需要内容,你一个提供内容,一个缺内容,一拍即合。
接着,搞定内容。内容嘛,以周小平同志的稿件为样本,尤其是人民日报等大号刊载过的。若以后评职称时候,专家委员会刁难,就和他们说,你这个是周小平式的文章,满满当当的正能量。谁敢不给你过,你就给他带个不支持正能量传播的帽子,评委老师肯定老实。
搞定了平台,还需要阅读量。这个马云爸爸的淘宝有,刷流量,一个几分钱。刷个10万+阅读量,少则小几千块,多则万把块就妥妥搞定,如果亲需要,还能附送几个正能量评论。这是不是比埋头写论文做研究来得便利?
这样搞搞就抵一篇论文。目前,可以先做浙大的生意,等此类制度全国推广,全国业务走起,在如此急功近利的时代,必定大有需求大有钱途。每个单子收个万把块,日进斗金,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想想还是很期待的。
不调侃了,最后想说,浙江大学难得偏居于浙江一隅,本不必如北京两所大学那般如此紧跟,本可爱惜名节,安心治学,扬学术自由之风气,弘求是创新之校训,尽大学之本分,何苦僭越党宣,为世人所讥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