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报道会给读者带来直接、巨大的冲击,这种报道才是我们干这行的原因。”电影《聚焦》(Spotlight)里,马蒂·巴伦对《波士顿环球报》聚焦团队的成员说。
在国内,调查记者的快速流失考验着媒体在诸多社会公共事件中扮演的角色的公信力。很多新闻报道不仅缺乏一线记者深入的调查、取证,甚至人人都可以坐在电脑前把网上搜到的网友呈现的“事实”东拼西凑出一篇所谓的报道、点击“发送”到网上进行传播。
近几年,每次重大社会公共事件发生后,就会有人哀鸣“深度调查记者缺失”,媒体被事件的主角牵着鼻祖走,所以,各种翻转剧情时时上演,黑幕爆料层出不穷,而事实真相往往被掩盖。
本应秉持公正和客观立场、代表民众监督政府行为的媒体,扮演的早已不再是“看门狗”的角色,甚至连挣扎都没有,只有麻木不仁。
大家已经习惯掉进“既然我可以坐在电脑前轻松搜集‘事实’,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大力气冒着严寒甚至危险去做一篇未必能见到光明的深度调查呢”“如果能像咪蒙一样贩卖情绪轻松获得几百万阅读量、几万个点赞,为什么还要去苦大仇深地做严肃报道”的逻辑里无法自拔。
除此之外,一部分好的记者被企业挖去好生养着用来对媒体和社会危机公关,一部分好的记者对萧条的媒体业和整个大环境的失望悻悻离开,而年轻的记者又缺乏经验,这种割裂和断层又恰好隐喻在大环境里。
所以,每次无论是幼儿园虐童、西红门大火后对外地人的驱离,网上充斥着五花八门愤怒的文章,这些文章又把本已愤怒的群众推向更加群情激奋、怒不可遏的情绪里。任何对事实真相的剪辑和掩盖都在成为社会矛盾的催化剂,人们却狂欢其中。
以幼儿园虐童案为例,尽管有部分(新)媒体跑到了事发幼儿园去采访、拍照,甚至采访幼儿园管理层,但没有一家媒体去深挖更多的事实,媒体沦为家长、幼儿园甚至是权力机构说什么就报道什么的传声筒。
吴晓波曾经说过一句话:既然做不成看门狗,那就索性放手,认真严谨地做一名“把关人”。
但现实可能要比吴晓波预想的更加悲观,没有人原因往真相前进一步,更别说深入持久的调查了。每一次媒体的失语,换来的都是民众的极致失望。
正如微博网友“人间无料”所言——
新媒体不需要职业记者,每个人都可以生产内容,一切自动趋向于扁平,你频频看到最抢眼的标题,却看不到除了耸人听闻的字眼之外半点更深入的信息。依附于热度在平地上迅速生长迅速消亡,这是新媒体的杀招和死穴。也是现实和未来。同理心总是最容易换起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人他日不生子,关心安慰同仇敌忾,人间自有真情在;解构也是最安全的,躲在后现代的美学护盾后面写个咕咕鸡文发动嘲讽,又得体又脱俗;而严肃公正客观理性,吃力不讨好,何况他日引火终烧身。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文体,终究会消亡在一片“社会哭”、“社会笑”的聒噪中。
没有人愿意在黑暗中摸索打开真相这盏明灯的开关,一旦灯亮,照出来的可能是丑陋。而记者自身以及背后依靠的媒体所面临的不可预知的风险则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同样不可预知。过往数例把记者送上被告席的案例更像一根看得见的红线,让人投鼠忌器。
我们艳羡于《纽约时报》在上个世纪70年代发表的《美国的越南战争决策史》逼停美国、停止越战,亦对《波士顿环球报》聚焦小组深度调查、揭露教会神父性侵儿童丑闻的壮举心怀敬意,但我们也只能是艳羡而已。
一线调查记者的缺失、“看门狗”向“哈巴狗”的演化,对整个社会无异于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