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TTsora
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养猫,由此更是诞生出了一个网路流行语“吸猫”。“吸猫”表达了人们对猫的极度喜爱之情,那么“艹猫”呢?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觉得笔者丧心病狂,连猫也不放过了。其实这里指的是一款恋爱文字游戏《巧克力与香子兰》。
在原画师Sayori的笔下,这款游戏中带着猫耳和猫尾巴的女性角色显得非常惹人怜爱。它不仅让Galgame登上了更广阔的舞台,也让更多人认识了猫娘、狐娘这种具有兽类特征的角色,那么兽娘到底有多可爱呢?为什么受到了那么多人的喜爱?
兽娘那么可爱,你就不想“舔”?
兽娘属于“人外(じんがい)”的一种,指的是保留了兽类外型的特征(宽大的口部、全身覆满皮毛、有尾巴和其相对应的兽耳)但又具有人类的特征,甚至有与人类相同思考能力的幻想生物。
最简单粗暴的兽娘类型是直接增加兽耳和兽尾。这类角色在ACG作品中比比皆是,《巧克力与香子兰》中出现了许多带有猫耳和尾巴特征的女性角色,去年的黑马动画《兽娘动物园》则可以说是兽耳控的狂欢。除了常见的猫耳和狐耳外,还出现了带有索马利长颈鹿和洪堡企鹅特征的角色。这类角色最直观的特征便是人类部分的特征较明显,耳朵和尾巴只是锦上添花。
兽耳控的狂欢:《兽娘动物园》
如果想要在此基础之上继续添加非人特质的话,就是在四肢和皮肤上增加非人类的部分。去年播放的动画《来自深渊》中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形象,那个有着兔子外形的“生骸”娜娜奇。她不仅有着兔耳和长尾的特征,全身也覆盖着动物的皮毛。
动画《来自深渊》,娜娜奇
再往上便发展到只保留人类上半身,下半身完全兽化的兽娘角色。这些角色以往多出现于日本R-18 的Galgame中,比如游戏《勇者大战魔物娘》系列。近年来由于观众对兽娘的喜爱程度提高,现在已广泛地出现在一般向的作品中,动画《人马小姐不烦恼》中的女主角就被设定成了人头马身。除了半人马外,“人身蛇尾”、史莱姆、人鱼都是经典的魔物娘形象。
动画《人马小姐不烦恼》,君原姬乃
兽娘文化由来已久
其实这类带有人类特征的兽自古就有,兽娘中的很多经典形象,比如“半人马”“人头蛇身”“人鱼”都借鉴了各国的神话与传说之中人物的特征。
女娲和伏羲都是人头蛇身的存在,人头兽身的设定也逐渐被人们写到了民间传说中。中国神话中对这类形象最为细致的描述,可能要属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出现的狐狸精妲己,狐狸精这个词也一直被沿用到了现在。其他类似的形象还有《白蛇传》中和人类成亲的白娘子,《聊斋志异》中的香獐子精花姑子等。
《甘肃伏羲女娲图》
古希腊神话作为孕育西方文化的摇篮,其中也出现了不少这类角色。“人头蛇身”的代表人物莫过于频频出现在ACG作品中的蛇发女妖美杜莎了。关于美杜莎的神话有大量不同的版本,其中有一个版本广为流传:美杜莎本来是一个美丽的少女,海神波塞冬(Poseidon)被其外表所诱惑把她拐至雅典娜(Athena)的神庙中,此举惹怒了雅典娜,于是雅典娜便将美杜莎连同她的两个姐姐变成了蛇发女妖的形象。妖化后的美杜莎背上长着天鹅的翅膀,头部没有头发,只有盘挠扭动的蛇,只要有人直视她的眼睛都会失去灵魂变成一尊石像。
文学作品及《Fate》系列中出现的美杜莎女妖形象
除了“人头蛇身”的美杜莎外,“半人马”也广泛地出现在希腊神话中,他们一般被描写为粗野、狂暴和不讲道理,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正面形象有一定差异。说到半人马族的代表人物,那就不得不提喀戎(Chiron)了。喀戎不像其他的半人马那么凶残和野蛮,而是以其和善及智慧著称。
古希腊神话中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多兽人形象,是因为古希腊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古希腊人在和自然对抗的过程中处于劣势,猛兽既是人的威胁,也是力量的象征,继而出现了半人半兽的神。而在中国神话中蛇被认为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前身,在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中,蛇还是正直善良和青春力量的象征。
人们对人兽形象的追求是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给人全新的审美体验。时至今日,这类形象在仍在艺术作品中被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市场价值,而将这一形象应用得最多的便是日本的ACG作品。
“舔”兽娘时,人们在想些什么?
在现在的ACG作品中,带有兽娘要素的角色出现率越来越高,基本上每一季度的新番列表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两部以兽娘为主角的动画。为什么近几年兽娘会逐渐成为萌属性之一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下日网上的人外等级划分图。这张图就通过识别全身非人类部分的多少,对ACG作品中出现的人外娘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划分。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兽类特征覆盖程度越低,人类的接受程度越高。我们不妨下一个这样的结论:人们喜欢的是带有非人特征的人类。无论角色的兽化程度是高是低,她们都保留了基本的人类脸部特征,大家最后喜欢的还是拥有着可爱面容的女孩子,所以添加兽耳兽尾的女性角色经常出现。但如果是将脸部换成兽类的角色,比如《和怪物娘谈恋爱吧》中螳螂头人身的兽娘角色,很多玩家都表示不能接受。
人类是一种喜欢幻想的生物,所以对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更会产生一种向往的心理,就比如现实中没有妹妹的人会格外羡慕拥有妹妹的人,所以“妹妹”也摇身一变成为了萌要素之一。在现实中我们无法见到猫和兔子化身为女孩子,更不可能看到长着猫耳和猫尾巴的人类,所以我们在ACG作品中就会无比追求这类的存在。况且猫被大家所喜爱,长得可爱的女孩子也受人喜欢,将这些喜欢叠加到一起,自然就给人们带来了双重的视觉享受和吸引力。
在ACG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兽娘中,最受欢迎的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带有猫耳、兔耳特征的女性角色。那么为什么要选择猫、兔子这类宠物属性十分明显的动物呢?
迪士尼在1929年推出的动画《The Karnival Kid》中,米老鼠这个家喻户晓的卡通形象对着荧幕前的观众说了第一句话“Hot Dogs!”,让西方人第一次体验到了和动物交流的感受。在后面的欧美动画及漫画创作中,许多作者将原先四肢着地的外型改为只使用后脚进行站立和移动,这个属性影响了日后很多人对拟人化动物的印象,而此举也造成了一批Furry(兽迷)的产生。
而在日本,就不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想和动物交流这个层面上了。日本漫画、动画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在与迪士尼动画做对抗,迪士尼抛弃的“不健康”元素被日本漫画、动画全盘接受。日本漫画、动画之神手冢治虫模仿迪士尼的米老鼠画出了会说话的动物,并利用这些拟人化角色进行了性方面的描写。
兽娘、舰娘等女性角色给了内向性思维的观众们一个幻想的空间。兽娘等拟人化角色是去人权化的存在,“她们”不是人类,不拥有人权,可以随意对“她们”发泄欲望。在日本漫画、动画史上,自从手冢治虫开创了这样的先河之后,兽娘、舰娘形象一直都在改变,而利用“她们”进行性描写,表现性暗示的作品就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欧美国家有很多人认为,用拟人角色进行性描写侵犯女性人权,但是在日本的创作者们看来,这反而体现了对于女性的尊重。兽娘、舰娘是想象中的虚拟形象,是与现实女性对立的形象,而与“无人权”对立就是“有人权”。观众可以享受“艹猫”“艹舰”,但是“对现实中的女性不能这样做”的印象也会深埋于潜意识中。简单来说,创造者们认为自己的作品表现的是“你可以在想象中艹猫艹舰”,这等于是提醒“你不能在现实中对女性有任何不尊重的行为”。
让人为所欲为的暗示,再加上一个可爱少女的形象,“兽娘”很容易就激起人们的幻想。毕竟在幻想的世界中,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人类的欲望。
本文由 蜜蜂网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235081.html
未按照规范转载者,虎嗅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