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拿驾照的“应试教育”,应该改一改了

雷锋空岛 2019-06-03 11:59:0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ID:AtomThinkTank),作者:刘远举,标题图来自东方IC


6月1日起,全国驾照考试制度发生一些变化。申领小型汽车驾照无需带上居住证,只需持有身份证即可;分科目考试可以异地进行。这项政策在便民的同时,事实上也在放宽驾照考试的难度——因为,全国范围之内,不同地区的驾考难度有较大差别。


刘远举认为,中国的驾照考试存在“应试教育”的问题。学习是为了考试,大量司机即便上路开车,实际并不熟练,这带来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以下是刘远举文章的正文:


6月1日起,公安部推出的10项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新举措即将实施。今后只要持有本人身份证,即可在全国任一地,直接申领小型汽车驾驶证。而且在参加部分科目考试后,可直接到现居住地车辆管理所申请变更考试地,即科目一,科目二等,可以在不同地方进行。已通过的考试科目继续有效,避免了因为升学、工作调动等原因去了别的城市后,为考驾照两地奔波。所以,此次改革后的政策方便了群众,非常好。


但是也应看到,考虑到中国地域辽阔,法治水平差异很大,全国通考,可能造成人们去那些法治不那么完善,驾考很宽松,容易走后门的地方去考驾照。所以,这个政策实质上会造成驾考进一步宽松。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驾考标准,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考了驾照之后,不敢上路开车的人;有些新司机敢开能开,但却无法停车入库;更严重的则是,常在媒体见到新司机处理不当导致车祸。


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的驾照考试存在很大问题,中国的驾考是彻底的应试教育。


说到应试教育,一般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个学生,拿着一只笔在刷题的画面。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比如,一个搞理论物理的,从小学到初中都在做各种题目,进入工作以后,也是在实验室,在电脑跟前,但他接受的教育,却可能是最具创造性,最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因为教育契合了工作。所以,某种程度上,素质教育,就是针对实际情况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脱离实际,只针对考试目标的教育。


从这个角度,中国的驾校课程,虽然不用拿笔,却是彻底的应试教育。考交规,只需背题库里的题,自然是应试教育。即便像科目二,看起来在不断的操作,也仍然是彻底的应试教育,因为整个训练过程,针对的都是考试目标,而非实际生活中的场景。


比如,倒车入库的时候,是由标杆代替车与墙的位置,教练会告诉你,怎么去看标杆和车的相对关系,以判断车的位置,但是,生活中实际倒车的时候有标杆吗?没有。再比如,倒车的时候要求一把就进,不能熄火,不能停止,但真实生活中,并没有这个必要。


为满足这些纯粹的考试目标,学员根据教练的经验,看点位、看标杆,能够一把倒进,通过考试。但是到了生活中,离开标杆就无法倒车。这甚至诱导出了一个新的职业,陪练教练。陪练教练会告诉才拿了驾照的新手司机,怎么通过反光镜,A柱、B柱、C柱等真实存在的车的部位来判断车的位置。当然,这个时候也不要求一把就倒进。


更重要的是,一些非常重要,甚至致命的实践性知识,驾考中几乎没有。比如,因视野受限,猝不及防导致的事故很多,所以一旦进入视野受限的情况,司机都应该警惕。视野受限的情况包括:山路转弯时,看不到所要去道路;由低向高处,爬坡、上桥,会出现盲区;超过大车的时候,大车车头前很可能横向冲出人或车;汽车高速进出隧道光亮突然变化造成看不清楚等情况。


然而,科目一的交规题目中并未详细列出这些情况,而且,仅仅列出也是不够的,需要反复强化;此外,驾校的教练也未必会给新手司机讲到这些。


再比如,通常超车都是向左加速超车,不准从右侧超车,但是,现实中一定会有从右超车的情况,交规与驾校的培训完全没有提及这一点。如果要向右超车,由于司机在左侧,更容易出现盲区,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减速变道,变道完成,看清楚前面的路况,再加速超车。


这些致命的情况,这些实践中的血的教训,本该是驾校的核心内容,驾校应该反复向学员演示,但实际中,这些都没有教,只有靠教练说上两句,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材。对于新手司机来说,这些东西,需要靠自己上路去琢磨,领悟能力高的,开上一两年就明白,领悟能力差的,很可能一直都不明白,有些人会因此遇到车祸。


所以,中国的驾考应该结束这种应试教育的状态,向现实靠拢。


首先,科目一应该有统一的教材,有了教材,才能系统的指出那些驾驶必须掌握的细节,罗列出各种危险场景。此外,再科目一中,还可以引入虚拟现实等技术,让学员更真切地体验这些场景。


在科目二中,一些要求应该加强,比如,倒车,不能再用标杆代替真实车辆,可以用报废车辆来构造真实的情况;再比如,如抢救、心肺复苏等操作,应该加强。与此同时,另一些不必要的要求,则可以去掉,比如,一次性倒车入库,就没有必要。在规定时间内倒入,就完全满足生活所需,中间是否停下来,与安全无关。此外,路考的距离应该更长,而不是现在的仅仅3、5分钟。


这种转变就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或者说向实践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好处很多。


首先,新手拿到驾照,就意味着基本能独立上路,而不是像现在,普遍还需要经过陪练才能上路,停车。其次,驾照乃是国家对个人上路驾驶技术的认可,现在却名不副实,通过这种改变,驾照基本能做到名副其实,这是国家证件的基本底线。第三,这可以提升新手,乃是整个司机群体安全驾驶的技能,减少事故率。


这种改变还会带来整个驾考制度的改变。


2015年初,公安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和相关改革方案。根据该方案,小型汽车驾驶人自学直考、自主预约考试、异地考试将展开改革试点。但实际上,很多人希望的,自学或者找亲朋好友教,然后自主约考的情况,并未成为普遍的现实。


这是因为,考了驾照的人,并不会开车,驾校的培训质量并不值得相信。如果驾校出来的都不靠谱,更何况自学的,或者私人教练教的,所以,社会自然会排斥自学,而要求相关管理部门,也就是车管所严格督促驾校提高质量。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获得驾照不足以反映一个人的实际驾驶技术,所以才使得不能以结果衡量水平,而是要求相关监督部门,必须介入到学习过程。


于是,为了监控、提高培训质量,相关管理部门会规定教练资质;一辆教练车一个月最多能够教的学员数量;学员也要每次输入指纹、人像识别,表明学习了足够时间。在这些监管措施之下,车管所对驾校的控制很强,这就造成了驾校的垄断性,从而导致昂贵的学费、排队等待、实际练习时间不够,教练素质低、不尊重学员,甚至性骚扰女性等一系列问题。


反过来说,当教材、考试更接近现实中的驾驶技能,就使得相关监督部门,没有必要干涉到学习中的环节,只要把好考试关,就能得到比现在更好的结果。这会使得市场上出现多种形式的学车模式,比如陪练转化为私人教练。当然,这种改变需要在车型改装、教练资质上,都符合一定准入门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ID:AtomThinkTank),作者:刘远举,标题图来自东方IC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原子智库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302402.html
未按照规范转载者,虎嗅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阅读(2347)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