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来自:东方IC;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菠萝因子(ID:checkpoint_1);作者:菠萝
人的大脑有两种运转模式:直觉思维和推理思维。
直觉思维是本能的,非常快速,而且很轻松,是大脑自动完成的。比如看到下面这些图,虽然千差万别,但你立刻就知道是菠萝,你甚至连自己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都不知道。
推理思维是计算性的,比较缓慢,而且费时费脑。比如看到下面这个问题:
菠萝5.5元一斤,每天吃0.8斤,请问1年要花多少钱?
很显然,这个需要大脑计算5.5*0.8*365这个数学公式,经过一番努力后,你得出了答案:1606元。
显然,用直觉思维认出菠萝,比用推理思维计算吃菠萝的费用要轻松很多。
所有动物都有直觉思维能力,这是先天存在的本能,是进化中自带的。推理思维则几乎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考方式,这也是人类能成为地球主宰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人其实并不擅长推理,计算机或者说AI在这方面要强得多。
我们不仅不擅长,而且不喜欢推理。因为我们的大脑通常是懒惰的,在任何时候,它都会尽量优先选择用直觉思维来判断,除非我们刻意告诉它:
直觉靠不住,请启动推理思维。
举个例子,请用最快速度回答下面这个问题:
从北京去上海,去程时速X公里/小时,返程时速40公里/小时,往返平均时速是80公里/小时,请问X=?
你的直觉是多少?
你知道肯定是大于80,很多人直觉是120左右,因为(40+120)/2=80。
但如果你开启推理思维,你会发现,真正的答案应该是光速!
不信?自己算算看。
显然,直觉不总是对的。
直觉很重要,但它经常靠不住。很多时候只有透过理性思维,才能看清事情的本质。
人类为啥没有进化出更强的“理性思维”呢?
因为理性思维太强的人基本“绝种”了。
大家想象一下,假如有俩人类祖先,靠直觉思维的A和靠理性思维的B。
他们一起走出非洲大草原的时候,有一天,阳光明媚,突然,从不远处的草丛里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
祖先小A,完全靠直觉思维,觉得是狮子,二话不说,立刻飞奔逃命。
祖先小B,理性思维很强,判断这个声音可能是狮子,也可能是风声,跑的话可能白白浪费体力,于是站在那里愣了几秒钟。
如果小A判断错了,那他最多白跑了几百米。而小B如果判断错了,他就再也没有后代了。
显然,在原始社会,靠直觉相对安全,容易活下去,而太强的理性思维,风险太大,早晚被自然淘汰。
即使在现代社会,理性思维也依然可能是进化劣势。
大家再想象一下,假如现在有俩男人,靠直觉思维的小C和靠理性思维的小D。
有一天,他们各自的女朋友说:“我想要个钻石戒指!“
男人小C靠直觉,说:“没问题!马上去买!“
男人小D靠推理,说:“钻石完全是商家搞出来的营销骗局啊!地球上到处都是啊!它根本就是碳啊!根本不保值啊!根本和婚姻没有半毛钱关系啊!根本不会恒久远啊!买钻石就是傻啊!“
理性男D把女友说得哑口无言,完胜!
但问题是,小C已经开房传播后代去了。
理性思维强的D可能省了钱,揭示了社会真相,但没有卵用,作为一种生物,找到对象,一起生育后代,传播基因才是终极任务。寻求真相,顶多算是传播基因这个旅程中的业余爱好。
上次有人到我公众号留言:“理性狗,活该单身!”
真是说得太犀利了!
这个表情已经荣升我的常用表情top3
因此,无论非洲的人类祖先,还是中国的现代人,即便偶尔有人进化出了超强理性基因,在传播基因这点上也毫无优势,甚至有很大的劣势。
结果就是,人类整体,保持了对直觉思维的依赖,而理性思维,是进化中的奢侈品。
既然直觉才是进化需求,而理性思维是“反人性“的,那我们为何还要努力训练理性思维呢?
一是为了寻求真理,二是为了防止被骗。
我常说,世界上理性思维最强的两类人,一是科学家,二是骗子。
理性思维是区别人和动物的关键,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智人出现了20万年。
20万年,人类的直觉一直没有发现地球是圆的。
20万年,人类的直觉没有发现地球围着太阳转。
20万年,人类的直觉没有发现DNA双螺旋。
20万年,人类的直觉没有发现细菌和病毒。
……
人类所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无异都是理性思维,逻辑推论的产物。没有理性思维,我们也不过是普通的动物。
训练理性思维,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防止上当受骗。
中国最聪明的一群人不少都去当骗子了。他们通过强大的理性思维,找出系统的漏洞,然后设计出各种各样精巧的局,诱使大家用直觉做出错误的判断,从中获利。
各种诈骗,各种迷信,本质无不如此。
过去几年,我一直在做癌症科普,亲眼见过太多人在绝望和恐慌下,由于缺乏理性思维,相信直觉,被骗得人财两空。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的生活,不再只有传宗接代这个任务。
训练理性思维和科学思维,虽然有点“反人性”,但必须得做。往大了说,能推动社会进步,往小了说,能保护自己家人。
太理性,可能永远单身;不理性,早晚拖累家人;活在现代真挺不容易的。
祝每个人都能成为温情的理性动物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菠萝因子(ID:checkpoint_1);作者:菠萝
本文由 菠萝因子©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306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