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来自东方IC
如果说,一年前,哈啰出行CEO杨磊在内部信中说哈啰已经成为共享单车NO.1时,外界还有惊愕和质疑,那一年后,外界已经默认这个后来者的地位。
依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哈啰已经入驻360多个城市,平均日订单量超过2000万。与之对照,美团上市时披露过摩拜的平均日订单量,为840万次。
2018年之后,共享单车行业的融资只发生在哈啰一家身上。据公开资料显示,去年9月哈啰出行完成一轮数十亿元融资;最新消息是,哈啰即将完成新一轮融资,此轮融资额约为3-4亿美元,估值约为40亿到50亿美元,领投方为蚂蚁金服、华平资本,光源资本、华兴资本也有部分参与。
哈啰是一个典型的逆袭的案例。是运气好么?不能否认有运气成分,在阿里系与ofo心生嫌隙之时拿到蚂蚁金服的融资;在ofo、摩拜出现颓势时,发起攻击。
但为什么这个“好运”偏偏发生在哈啰头上?本期案例,虎嗅精选将剖析哈啰出行,这个案例的意义不仅在于如何逆袭,也在于证明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是否成立。
摩拜的最终归宿似乎说明,这不是门生意,只能依附于大平台成为其中一个场景。但李开逐在接受虎嗅精选采访时提到,单车业务今年大概率将整体盈利,“单车健康运转,不亏钱甚至能赚钱,从整个行业上看,难度有点大,但我们已经接近这个目标。”
“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你有没有能力把它做成一个优质的生意。这个超过和同行之间的竞争。如果你不能做到,即便同行都死掉了,你也是失败的。”李开逐对虎嗅说道。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从哈啰身上看到一套精细化运营的方法论。
从2016、2017年的混战中活下来,到今年大概率将盈利,李开逐都归结为团队尊重商业规律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运营,“共享单车是一个干毛巾挤水的活儿。”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向来不擅长从干毛巾挤水,十几年的红利期,让他们更擅长另一套打法:不顾成本用免费或补提聚用户,聚集流量后再考虑变现。这套玩法适应于资金充裕的2017年之前,之后,市场环境急转直下,ofo们死在这个转折档口。
当大红利消失,所有互联网企业们都需要回到精细化管理的经营常态。哈啰的这套运营方法论有借鉴意义,尤其对于人数较多、需要强线下运营的中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