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夜行:喀什

神州夜行对地广播 2024-08-21 21:16:54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阿拉伯语:يوسف خاصّ حاجب‎; Yūsuf Khāṣṣ Ḥājib Balasağuni; 维吾尔语:يۈسۈپ خاس ھاجىپ‎; 吉尔吉斯语:Жусуп Баласагын,1019年—约1090年),11世纪中亚突厥诗人,《福乐智慧》作者。


20200717153423167.jpg

1000吉尔吉斯斯坦索姆面额纸币上的玉素甫‧哈斯‧哈吉甫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是喀拉汗王朝时期著名诗人,本名阿吉·玉素甫,笔名为巴拉萨衮尼(Balasaguni)。他出生于巴拉萨衮城(Balasagun,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东南的布拉纳)的名门世家,后为了求学来到王朝首都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就读于皇家伊斯兰经文学院,以后成为一名极有名气的诗人、学者和思想家。

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喀拉汗王朝,在穆萨·阿尔斯兰汗(Musa Arslanxan)的时代,已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11世纪中叶,宗教战争渐趋平息,东部喀拉汗王朝的首都喀什噶尔更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吸引着西部王朝和中亚各地的大批文人学者,到喀什噶尔或求学深造,或著书立说,以博取功名,从而大大推动了喀什噶尔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不仅造就出大批极有建树的文人学者,而且使喀什噶尔成为中亚一带最有影响的文化中心。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就是成名于喀什噶尔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1069年-1070年左右(伊斯兰历462年)于喀什噶尔完成了《福乐智慧》一书。他将作品献给了东喀喇汗第六任可汗哈桑·桃花石·布格拉汗,被授予“哈斯‧哈吉甫”(御前侍臣)的称号。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还写过《百科书》和《政策书》两本著作,分别完成于1082年与1091年。他于11世纪临近结束之际去世于喀什噶尔,享年70有余。




微信图片_20240821201920.jpg


s29073318.jpg

tTSq-fykufii1315077.jpg


《福乐智慧》(维吾尔文:قۇتادغۇ بىلىك,拉丁维文:Qutadghu bilik‎),11世纪维吾尔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所撰长诗,长达13000余行,用阿鲁孜诗律,以玛斯纳维体写成。主要人物有国王“日出”、大臣“月圆”、月圆之子“贤明”、大臣族人、修道士“觉醒”。作者通过叙事诗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劝诫贵族阶级勿横征暴敛、贪得无厌。《福乐智慧》流传至今的有三个抄本。一为维也纳本,于 1439 年在赫拉特城用回鹘文抄成,现存维也纳国立图书馆;一为开罗本,用阿拉伯字母抄成,书中提到了1293至1341年间的马穆鲁克苏丹,现存开罗“凯迪温”图书馆;一为纳曼干本,或称费尔干纳本,比较完整,约抄写于13或14世纪,现存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土耳其1947年出版了罗马字转写本,是较为完整的版本。



微信图片_20240821202122.jpg

拉德洛夫1890出版的维也纳抄本复印件第十页,回鹘文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麻札


世纪末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喀什噶尔去世,初安葬在今喀什市东南部吐曼河畔一个名叫"巴日尕"(维吾尔语为军营)的地方。16世纪中叶叶尔羌汗国第二代君主阿不都·热西提汗将旧墓迁到喀什噶尔城南门外的"阿勒屯鲁克"(王室陵园)内,即今喀什市体育路南侧,加以重修扩建,规模宏大,占地965平方米。19世纪70年代末又经阿古柏整修达今日规模。这座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7年初已开工重建。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是一组富于维吾尔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建筑群。陵园正门朝南,园内除中心庭院外,可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有一个平面呈曲尺状、顶为大跨度石砌圆拱顶的礼拜殿,前有雕花密肋天棚,后有祈祷室;东部是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陵墓所在,前有宽8米、高9米、纵深3米多的巨大门楼),其后是主墓室,为外方内圆的弯顶建筑,顶部正中有一小塔楼,从地面至塔顶通高11米多。室内地面正中央,用彩色琉璃砖贴面的墓冢之下,便是这位伟大诗人的长眠之地。


se7149774.jpg


744d4cb84437ee91e8667a4ccc223c702771811.jpg


a60032c2ly1hdbocdn0l7j23kw4r4x75.jpg

src=http___safe-img.xhscdn.com_bw1_006b9bfb-46b3-41fa-8a38-3f90e7571e49_imageView2_2_w_1080_format_jpg&refer=http___safe-img.xhscdn.webp

src=http___safe-img.xhscdn.com_bw1_8d722ddf-2dbd-4bef-a7a0-c5571b5d174f_imageView2_2_w_1080_format_jpg&refer=http___safe-img.xhscdn.webp

src=http___safe-img.xhscdn.com_bw1_8dcc6258-4e26-4d26-80d4-16c3491ae24b_imageView2_2_w_1080_format_jpg&refer=http___safe-img.xhscdn.webp

src=http___safe-img.xhscdn.com_bw1_9f4621c7-bd3d-42bc-b801-5182aef237c1_imageView2_2_w_1080_format_jpg&refer=http___safe-img.xhscdn.webp

src=http___safe-img.xhscdn.com_bw1_60fcc722-656c-4b3e-9bbe-676f0226155a_imageView2_2_w_1080_format_jpg&refer=http___safe-img.xhscdn.webp

src=http___safe-img.xhscdn.com_bw1_87c3edd4-39c6-42ec-9de0-c70a6cc65d24_imageView2_2_w_1080_format_jpg&refer=http___safe-img.xhscdn.webp

src=http___safe-img.xhscdn.com_bw1_185d2747-1fd2-40c9-b2ec-8812a872dee2_imageView2_2_w_1080_format_jpg&refer=http___safe-img.xhscdn.webp

src=http___safe-img.xhscdn.com_bw1_b37809af-a9d4-49a5-ad74-6106615b959d_imageView2_2_w_1080_format_jpg&refer=http___safe-img.xhscdn.webp

src=http___ss2.meipian.me_users_41650180_1e88ca0aa4a8459ea793e12a3b228579.jpg_meipian-jpg&refer=http___ss2.meipian.webp

u=276591868,3635402758&fm=253&app=138&f=JPEG.jpg

u=1125831124,4113816718&fm=253&fmt=auto&app=138&f=JPEG.webp

u=1612069014,703053641&fm=253&app=138&f=JPEG.jpg

u=1982940307,763784828&fm=253&app=138&f=JPEG.jpg

u=3449412340,185704045&fm=253&app=138&f=JPEG.jpg

u=3975196290,1197548213&fm=253&app=138&f=JPEG.jpg

470a73e7ly1hrxr8wql8ej21hc0u0duy.jpg



v2-82f5a7ebf879261362530a31f7a3a344_r.png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维吾尔语:مەھمۇد قەشقەرى‎,Mehmud Qeshqeri,11世纪初期—11世纪末期),全名麻赫穆德·伊本·侯赛因·伊本·穆罕默德·喀什噶里(Mahmud ibn Hussayn ibn Muhammad al-Kashgari),是一位出生于喀什的突厥学者,《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出自喀喇汗王朝的皇室。一种说法说他是东喀喇汗穆罕默德·博格达汗的孙子,1057-1058年政变中被杀的侯赛因的儿子。他自幼在喀什噶尔的皇家伊斯兰经文学院学习,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之后,他从政变中逃离,在中亚各地流浪。他在伊犁河谷与七河地区、锡尔河流域进行考察,又在布哈拉、撒马尔罕、梅尔夫、内沙布尔等地学习。


1072年到1077年,他在巴格达用阿拉伯文编纂了举世闻名的《突厥语大词典》一书,并献给了阿拔斯王朝哈里发阿布·哈希姆·阿布都拉·本·穆罕穆德·穆格塔迪。

在词典的引言中,他写道:

“我走遍了突厥人的所有村庄和草原。在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之后,我用最优雅的形式和最明确的语文写成此书。”

他在晚年回到喀什噶尔,死后葬在阿克扎村附近的艾孜来提麻拉土丘(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附县西南30公里)。


nimg.ws.126.jpg

喀什噶里在11世纪60年代末,来到当时伊斯兰文化的中心巴格达,在1072—1074年间,用阿拉伯文编纂出世界第一部阿拉伯语与突厥语的对照词典——《突厥语大词典》。在《突厥语大词典》的地理山川部类中,附有作者自制的一幅地图,该图的方位是以上为东,红色的线条代表山脉,蓝色线条表述河流,描绘的是中亚、西亚和东亚的广大地域,地图的外围环绕着海洋。全图的中心是中亚的粟特人古城八剌沙衮,此城位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历史上的喀喇汗王朝曾以此城为都城。



s27731164.jpg


s290733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21204802.jpg


微信图片_20240821204810.jpg


《突厥语大词典》(阿拉伯语:ديوان لغات الترك‎,罗马化:Dīwān Lughāt al-Turk)是一部成书于1070年代的以阿拉伯语注释突厥语词汇的词典,由喀喇汗王朝语言学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于1072年至1077年在巴格达写成。全书共三卷,收录突厥语汇约7500条。许多词条所附的例句,引用了丰富的成语、谚语、民歌、俚语等口头文学材料作为解词释义的范例。该书不仅对研究突厥语言学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研究古代中亚地区诸突厥部落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学、民俗、社会情况等,也提供了大量极其珍贵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目前现存唯一的手抄本保存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法提赫区的国民图书馆。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麻扎(维吾尔语:مەھمۇد قەشقىرى مازار‎ Mehmud Qeshqeri Mazar)位于新疆疏附县乌帕尔乡乌帕尔山,是喀喇汉王朝侯赛因大汗的儿子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葬。1008年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出生于疏附县乌帕尔乡。由于残酷的宫廷政变使他远走他乡致力学术研究,1076年终于在巴格达完成了他的举世著名的巨著《突厥语大词典》,成为一个伟大的学者,1080年他回到家乡乌帕尔(距今喀什市南60公里处),成立了学馆。

此地有清泉山峦,水草古树,适于静心研究学问。1105年这位伟大学者去世并葬于此。陵园有墓门、墓室及礼拜、诵经、寄宿的房屋数间,结构为木拄、密肋小梁、土墙,外形简洁朴实,此处即被人们称为“圣人山”。

原建筑年代不可考,但据结构形式及墓主生卒年代判断,应属喀喇汉王朝时期,是新疆早期的伊斯兰建筑。陵墓后来由于地震被损害,1984年中国政府拨专款予以重建,1986年竣工,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形制,只有新增了一间文物陈列室,墓室的花格窗十分别致。


邮票.webp


1_498379618885344981244b0741103eb6.jpeg


100r0h0000008spdyE3F4.jpg

微信图片_20240821205742.jpg


0105x120009a92j9p0A4A_C_1600_1200.png


v2-e431345266a6abeddd98616100e18bbd_720w.webp


wKgBEFqzP0mAaXmaAFQB9imJz8I97.jpeg

CggYtFbXAx2AOPCfAAJoV6btYsE664.jpg

59744ad7424946c9975da3ae89477998_R_900_900.jpg


78687678.webp

1f4db5009daa6ae1eb6633332b5bc8d7.jpg

阅读(233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