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消息,据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王振玉报:前日早上不明人员窜上孟良崮上将张灵甫将军指挥所遗址外将军遗书石刻被水泥涂抹损毁,张将军遗孀王玉玲女士“和平统一”及台湾领导人吴伯雄、马英九诸公题写的呼吁两岸和平和解共赢的纪念碑刻被砸毁。
加我微信收听,视频号:神州夜行广播
张灵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名锺麟,字灵甫,后以字行。陕西西安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将领。抗日战争时任职于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所属部队,被蒋介石誉为“模范军人”。抗日战争后任整编七十四师师长。1947年5月,在第二次国共内战的孟良崮战役中阵亡,为国共内战中极少数阵亡的国军高级将领之一。
中学时代即展示书法才能,于右任曾讚不绝口。1924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后于北大休学肄业于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为第四期步兵科学员,1926年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参加北伐与对红军作战,从基层军官开始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务。1936年,因怀疑妻子吴海兰有不轨行为(一说怀疑吴为共谍窃取军事文件),于自宅内将其枪杀,被蒋中正下令关入南京“模范监狱”10年。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抗战爆发,王耀武因重张灵甫的才干,向蒋中正进言释放张灵甫,遂得以返回部队戴罪立功,出狱的张灵甫编入王耀武辖下之51师担任305团团长,随即赴淞沪会战。1938年升任51师153旅旅长,武汉会战中74军参加万家岭战役,74军久攻日军不下,张灵甫自告奋勇亲率突击队从山后攀绝壁而上,攻佔日军撤退的主要道路张古山,立下成功包围日军第106师团之基石。1939年3月,参加南昌会战,右腿中炮弹负重伤,不顾医生再治疗一月可以痊癒的劝阻提前归队,带伤参加长沙会战,从此留下残疾,被称为“跛腿将军”。后被提升为旅长、58师副师长、师长、74军副军长。
1943年常德会战,张灵甫亲率突击队救援常德,迫使日军退出,被蒋中正誉为“模范军人”。1944年5月开始的长衡会战中74军未能成功援救围困于衡阳的第十军,虽受军方高层指责但检讨后74军并无作战不力因此未遭惩处;长衡会战后张灵甫在老长官王耀武的运作下调至陆军大学深造。1945年4月,湖南芷江保卫战(雪峰山战役)大获全胜,被称为“常胜将军”,获三等宝鼎勳章,获美国金质自由奖章,升任整编74师(即原74军,抗战胜利后依中央命令,将“军”降编为“师”)中将师长。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1947年3月底,蒋中正对山东和陝北解放区实施了重点进攻。国民政府以24个整编师,45万人,开始向中共山东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整编第74师依命令由孟良崮渡汶河攻取坦埠。
5月11日,形势不利下张灵甫决定铤而走险,将部队拉上孟良崮山麓,主动让中共军队来包围自己,希图粘住解放军,让40多万国军包围华东野战军主力,孟良崮战役开始。共军9个纵队共二十万人将其困于孟良崮。五个纵队10万兵力围攻74师,外线则由宋时轮和何以程等4个纵队抵抗山东境内四十万国民革命军的反包围。由于曾经的内部职权问题导致李天霞率领的整83师消极援助,而第5军熊笑三部受宋时轮第10纵抵抗,迟迟未能攻入纵深,而25师黄伯韬无法突破王必成6纵防线。孟良崮地形不利导致张灵甫部重型武器难以发挥威力,最终经过四天激战,74师在5月16日全军覆没。全部美式装备的整编74师及整编第83师一个团32000馀人全部被歼,张灵甫自杀殉国成仁。
至于是谁指示整编74师进入孟良崮的目前出现争议,一说是徐州绥靖公署第一兵团(整编74师的上级)司令官汤恩伯发出错误命令,后来回报南京要求更改命令时,受到潜伏于国军的中共间谍 - 国防部作战次长刘斐的阻碍而未行;另一说是刘斐的直接下令,故意派遣张灵甫率领的整编74师美式重装备部队投入鲁南山区。
张灵甫在战死前有遗书:“十馀万之匪向我猛扑,今日战况更趋恶化,弹尽援绝,水粮俱无。我与仁杰决战至最后一弹,饮诀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人民与部属。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诀矣!”
国共评价两端
国民政府方面评价张灵甫阵亡后,国军称其“杀身成仁,为党尽忠”,蒋中正闻讯亲撰祭文:“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为劣势乌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损失,能不令人哀痛!”蒋中正为其颁发第3号旌忠状,在南京玄武湖畔为其修建纪念碑(国民政府播迁来台后被拆毁),将山东蒙阴县改名为灵甫县(1949年中共建政后恢复原名),并将英国援助的1艘驱逐舰命名为灵甫号。在台北市(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国民革命忠烈祠,张灵甫是烈士第一人。高雄市凤山区有张灵甫路(于陆军军官学校附近),陆军军官学校内有张灵甫纪念馆。
中共方面评价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张灵甫阵亡之处刻字庆祝,上书“击毙张灵甫之地”。张灵甫的尸体后来被掩埋在沂水县野猪旺村后山冈上。现在,孟良崮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纪念孟良崮战役的战果。
死因成谜
迄今为止,关于张灵甫之死,仍在继续流传的,主要有三种版本:共产党方面主流的“击毙说”;国民党方面主流的“自杀说”;以及共产党方面非主流的“杀俘说”。
击毙说:张灵甫被击毙在其指挥所山洞里
这是中共方面在战役结束后公开宣传的最初版本。最权威的出处,莫过于1947年5月30日,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陈士)榘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电报原文如下:
军委,刘邓:
(一)据最后检查证实,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五十八旅旅长卢醒,确于十六号下午二时解决战斗时,被我六纵特团副团长何风山当场所击毙。当特团何副团长走近张灵甫等藏身之石洞,据师部副官出面介绍为张灵甫等人,现尚在俘官处可证。
(二)另查出五十一旅旅长陈传钧、副旅长皮宣猷、五十七旅旅长陈嘘云、参谋长魏振钺、副参谋长李运良、五十八旅副旅长贺翔章、师新闻处副处长赵建功,均被俘,现在野战俘官处生活。
陈粟谭榘 三十日(转引自《粟裕文选(1945.10-1949.9)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尤其是国军王牌整编第74师的覆亡,对鼓舞中共军队的士气,有着非同寻常的效果。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张灵甫“被击毙”一说迅速出现在中共的各种宣传材料当中。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大陆出版的大多数军史著作,均采信了上述“被击毙说”;包括电影《孟良崮战役》、《红日》等文艺作品在内,也都一致说张灵甫被击毙在了其指挥所的山洞内;孟良崮山壁上,至今尚刻有“击毙张灵甫之地”七个大字。此说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可见一斑。
自杀说:张灵甫在山洞内与其他高级军官集体“从容自戕”
这是国民党方面在战役结束后公开宣传的最初版本。张灵甫及其74师被歼灭后,蒋介石收到了张灵甫的遗书,其中写道:
“今战况恶化,饮水断绝,粮弹俱尽,全师孤悬,四面受敌。我与众将战到最后,为上报党国与领袖,下达士兵与部属,决心以一弹饮绝成仁,报效校长多年之教诲。”
1947年5月29日,蒋介石发布《为追念张灵甫师长剿匪成仁通告国军官兵》一文,向国民党全体官兵通报表彰了张灵甫的“杀身成仁”。该文说道:
“确能至死不屈,舍身取义,如我陆军整编第74师全体官兵,在最近鲁南一役之壮烈殉职者,实为国军截击奸党以来最悲壮之史诗,亦为我革命军人莫大之光荣。查该师此次乘胜深入敌巢,当进至坦埠附近地区,遭遇敌四个纵队以上之兵力,血战凡四昼夜,前仆后继,裹伤浴血,愈战愈坚,寻以众寡势殊,奉令退守孟良崮之高地,该地石崖层叠,目标暴露,形成弹巢,数日之间,死亡相继,饮水断绝,粮弹俱尽,全师孤悬,四面受敌,而该师官兵明知无法达成任务,仍以彻底遵奉命令为职志,一心一德,再接再厉,死守阵地,誓共存亡,卒致当时阵亡者,有副旅长明灿等官兵一万余人,最后不屈相率自裁者,有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旅长卢醒、团长周少宾高级将领凡二十余人。呜呼!凄惨壮烈,可谓史无前例,能不悲哀痛愤,为我忠勇将士复仇雪恨,继承其遗志大业乎!似此临难不苟之正气,见危授命之精神,允足发扬我革命军人之崇高武德,而无愧为我总理三民主义之真实信徒。”
杀俘说:张灵甫被俘后才被某士兵违反纪律枪杀
所谓的杀俘说,指的是张灵甫先被中共军队俘虏,稍后又被负责押解的某解放军士兵泄愤枪杀。这一说法虽然与中共的主流宣传说法相抵触,但仍有一定的市场。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共党史学会主办的《百年潮》杂志2007年第七期刊登的一篇署名冷玉键的题为《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亡命之谜》的考证文章,作者自称“采访了现任中共临沂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原全程参与张灵甫死亡调查及遗骨考证的崔维志等同志,并对相关资料进行考订”。其考证结论是:
”张灵甫亡命之谜应该是一目了然,即‘战败被俘———枪击重伤———抢救未果身亡’的基本脉络,而并非国民党所说的集体自杀或自杀,也并非在其指挥所的山洞内或其洞外的当场击毙,更非被我军某战士为获取金表而击毙。”
凤凰网:国民党抗日名将张灵甫遗骨被曝埋羊圈
你的战犯or我的忠烈,
2015年国共关于张灵甫迁葬事件的争议
孟良崮纪念地祭奠张灵甫成风,粟裕之子粟戎生中将:给山东省军区司令、政委的一封信!
张灵甫遗骨埋在羊圈 是否抗战将领言论惹台湾国防部抗议
2015年2月3日,台湾国防部发言人罗绍和在新闻发布会上。(视频截图)
台湾国防部周二针对抗战史实长年遭中共当局窜改说出重话,呼吁中共应该拿出「基本的良知和自信」,诚实面对历史真相,才不会羞辱了千千万万为抗战牺牲的军民同胞。两岸对于八年抗战历史认知、诠释的差异,近期又因为国军将领张灵甫的遗骸发掘问题而搬上台面。
今年(2015年)一月下旬,张灵甫的儿子、美籍华人张道宇以微博发出信息指出,张灵甫的遗骨埋在山东沂南县一户农家的羊圈下。但当地农民要求先付二十万人民币才同意动土发掘,而想要移走灵柩,还要另外再付钱。
这样的消息在中国引起了讨论,因为在中华民国国军历史上,张灵甫是不折不扣的抗日和剿共名将;但对共产党而言,张灵甫是在国共内战时遭解放军击毙的「战犯」。
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就撰文批评称赞张灵甫的「国粉」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认为如果要赞扬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的战功,就不可不说张灵甫在两次国共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徐焰认为中国国内现今一部分人肯定张灵甫看法太过片面,是缺乏历史知识所造成的认识错乱。
对于因为 张灵甫的评价和七七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届临引发的历史争议。台湾国防部发言人罗绍和周二在新闻发布会上做出表态,用词之重,是马英九政府执政以来所罕见。
罗绍和说,不管中共今年办什么活动,都没有办法抹煞中华民国国军在八年对日抗战的牺牲奉献和对国家的贡献。中共官方媒体的这些文章完全无视于历史真相。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从这些表现来看,中共很难与自己宣称的「成为负责任的国际成员」相符。
罗绍和强调,国军是八年抗战主力的历史事实,不容任何人改变或抹煞。但最近中共部分人士通过官方媒体,不论是批评张灵甫将军,这都是为了批判、抢夺或扭曲中华民国国军八年抗战相关的史实的行为。
罗绍和说,从张灵甫将军迁葬事件引发的争议来看,北京内部还是存在抗拒事实、反历史的力量,这一点令台湾方面非常遗憾。如果中共方面还有「基本的良知和自信」,在中共不断要求日本「正确对待,深刻反省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历史」的同时,台湾方面也要呼吁中共应该要从自身做起,诚实面对历史。这样才不会羞辱了千千万万为国家牺牲的军民同胞。
张灵甫相关纪念
因为孟良崮一分为二,由张灵甫的死引发的旅游资源争夺战,在临沂已持续十余年。争夺的一方是山东沂南县,另一方是蒙阴县。
据《沂南县志》记载:“孟良崮烈士陵园,1952年由国家政务院拨款,沂南县人民政府发动全县人民在六区(后称垛庄区,今属蒙阴县)建成”。1956年2月,沂南县垛庄区划给蒙阴县。1984年,国家拨专款在沂南县与蒙阴县交界的大崮顶上建立了纪念碑。
整个孟良崮旅游区总面积650余公顷,沂南县占87%,蒙阴县占13%。蒙阴县所占面积虽少,但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发“击毙张灵甫之地”和“张灵甫指挥所”两个景点。
沂南县的孟良崮景点以红色旅游为主,2005年才开发“国民党军七十四师指挥部遗址”。
蒙阴的景区以“击毙说”为依据,沂南的景区则以“自杀说”为依据。
“我自己就被当地导游骗过,去过两次(击毙张灵甫之地)。”张道宇对此气愤不已。张家曾要求景区涂掉岩石上的“击毙”两字,未获理会,王玉龄和张道宇踏访留影的照片还被用来吸引游客。
蒙阴孟良崮烈士陵园粟裕墓
蒙阴孟良崮烈士陵园
沂南张灵甫指挥部遗址
东大村公墓,原名张灵甫将军陵园。位于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东大村。2016年9月20日早上10点左右,位于长安区东大村的张灵甫陵园遭人破坏,墓碑被人用红色油漆写上了“杀妻恶棍,人民罪人”八个大字。
灵甫号驱逐舰,为英国皇家海军的狩猎级护航驱逐舰,原名为HMS Mendip,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于1948年“租借”予中华民国。该舰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在孟良崮战役殉国的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当时番号为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本舰除了在英国皇家海军和中华民国海军服役外,还曾在埃及海军及以色列海军服役,直至1972年退役及解体。
位于台湾高雄市凤山区的凤山溪东侧、中正国防干部预备学校北面的凯旋路,在高雄县凤山市时期曾被命名为“张灵甫路”;凤山陆军官校的第五栋宿舍,命名为灵甫楼(第六栋则以同时殉国的副师长蔡仁杰之名,命名为仁杰楼)。
200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得到了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张灵甫语录
作战需步步求生,而存心必时时可死!盖有光荣战死之决心,乃能作绝处逢生之奋斗! ——南京危在旦夕时,张面向总理陵墓,向全团战士训话
昔日项羽兵败,犹不愿渡乌江,我岂能因伤渡长江?当与敌决一生死以践誓言! ——在南京亲率敢死队冲锋,负伤,有人建议他渡江养伤时的回答。
会的!那时侯,我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军人大概都是要死的! ——答美国记者所问︰抗战会胜利吗?胜利后你打算做什么?
军人死且不惧,何爱一肢?(随后拄著拐杖,一瘸一拐离去) ——香港玛丽医院劝告︰你腿伤过半个月就可复原,否则可能抱憾终生。费用有困难,可减免。张的回答。
吾张某人腿虽废,无以站立,然中华民族得以站立,不为倭贼所欺,吾之腿值也! ——在谈到其腿残废时的回答。
此次对日之战,为国家民族争生存,兵凶战危,生死难卜。家人当认我已死,绝勿以我尚生。 ——张灵甫家书
他们要活的,我就给他个死的! ——占领共军控制区看到“活捉张灵甫”之标语有感。
十余万之匪向我猛扑,今日战况更恶化,弹尽援绝,水粮俱无。我与仁杰决战至最后,以一弹饮诀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人民与部属。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诀矣。 ——张灵甫给妻子的绝笔书
张灵甫书法
雄词脱手坚如铸,秀语生花粲欲飞。
城头战鼓声犹震,匣内金刀血未干。
张自忠题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绝笔书》碑刻
张灵甫书法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