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夜行:福建漳州中山公园

神州夜行对地广播 2024-08-23 21:37:16

闽南护法区(1918年9月1日—1920年8月12日),为无政府主义军政府,初称福建护法区,是以陈炯明为总司令的援闽粤军在以漳州为中心的闽南、闽西26县建立的割据政权。该政权实行了一些具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政策。


微信图片_20240823204155.jpg


1917年12月,孙中山领导的广东护法军政府组建援闽粤军,总司令为陈炯明。1918年4月起,陈炯明兵分三路向福建进攻。经百余战,援闽粤军于9月1日攻占漳州,建立援闽粤军总司令部,形成福建护法区(后称闽南护法区]),基本控制原汀州府、漳州府各属县以及安溪、德化、大田等县,共26县。11月30日,护法军政府政务会议任命陈炯明为福建省省长;12月12日,又让陈炯明兼任“会办福建军务”。12月6日,闽粤双方达成停战协议。援闽粤军在护法区进行为期两年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共产国际》称“漳州是中国南部革命的中心”。1920年8月12日,根据闽粤双方约定,援闽粤军回师广东,闽南护法区遂撤销。



微信图片_20240823204206.jpg

微信图片_20240823204203.jpg

闽南护法区旗帜

微信图片_20240823213510.jpg

扫码收听本次电台节目


陈炯明主政漳州


在信仰无政府主义的陈炯明主持下,漳州建设第一座钢筋水泥桥梁、第一条四车道石板马路、第一个现代公园(漳州第一公园,今漳州中山公园)、第一片城乡公路网、第一家银行,还建设贫民工艺厂、迎宾大旅馆,成立妓女户特区,拆除城墙改成道路,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在漳州第一公园的门口,竖着高大的石碑,四面分别篆刻着“博爱、自由、平等、互助”。


d56f4a3bffce947042376408ea847059.jpg

民国许崇智援闽粤军第二军从军纪念章(1917年12月陈炯明任粤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许崇智任第二军军长)


陈炯明大力延揽全国人才,包括一批“自由社会主义者”(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刘师复的信徒),帮他一起办教育,并筹办大学。1919年夏,陈炯明从广州专门聘请梁冰弦任教育局长。此外,在各县设立劝学所和教育行政专员,改革旧教材。陈炯明在农村设立现代学堂,做到“一乡一校”。禁绝私塾,设立师范学校、普通中学、工读学校、平民夜校、妇女家政讲习所。1920年,又增办女子师范讲习所、女子工读学校,当年就设立半夜学校90余所。闽南护法区还派遣了数百名去法国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包括后来的中国托派领袖郑超麟。



9f23781df1654bfc86a8e5fe5484cbf8.jpeg

粤军纪念章,为援闽粤军将士所颁


报纸杂志也纷纷涌现,《闽星》半周刊和《闽星日刊》出现,《闽南新报》《闽锋周刊》《军事日报》《云中周刊》也先后创办。陈炯明在《闽星》发刊词里写道,“思想一变就会打破旧生活、旧组织,直向进化线上,一起大努力,创造新生活、新组织,达到无国界、无种界、无人我界的境地……”,并明确提出“全人类社会主义”[11]。《闽星》半周刊和《闽星日刊》的编辑人员大多是无政府主义者,这两份报刊大力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特别是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为推进社会教育工作,建立了闽南社会教育社。该社演出过易卜生的《娜拉》和一些自编的剧目;陈炯明拨款500元补助,并撰写募捐启事。为提倡体育活动,1919年秋在漳州南校场举行闽南护法区运动大会,参加者有辖区17县选手。


38961-20-039.jpg

38961-20-040.jpg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粵省軍政府通用銀票(陳炯明像)壹圓1枚


为破除迷信,拆除漳州府城隍庙,毁坏玄妙观的神像,但原拟拆除的新桥头大庙,却因庙方向护法区当局缴纳财物而作罢。在革除陋习上,提倡男人剪短发、不留辫,穿短衣、不穿长衫,女人不缠小脚。当闽南护法区运动大会举行时,在进口处贴上禁令:“穿长衫或留辫子者,不得入场”。

192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发给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中,称“陈氏……施行各种市政改革,他用的手段,近乎革命;但成效极佳,结果人民都感满意。这令中国人看到,事可办成,不必需要过度辛劳和重税。”他还特别提到了漳州宽广的道路,良好的治安,公园、公共菜市场、屠宰场、河堤以及漳厦公路。





1000.webp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原名捷,字赞之,又字竞存,绰号阿烟,曾用笔名陆安,广东海丰人,曾任粤军总司令、广东省省长、中华民国陆军部陆军总长兼内务部内务总长和中国致公党首任总理。他主政广东期间曾推动广东建设,设立广州市。陈炯明为无政府主义者,主张联省自治,曾建立闽南护法区以实践其政治观点。他认为美国的联邦制才是中国应走的方向,反对北伐,并且因此驱逐他曾经支持的孙中山。最终陈炯明被孙中山和蒋中正打败,退走香港,晚景凄凉。


微信图片_20240823204208.jpg

井字旗(1925-1950)


1933年9月22日陈炯明在香港病逝。次日《工商日报》记者在描述治丧处的灵堂布置时,有一段不起眼的介绍:“灵头竖着‘红黄蓝白黑’的旧式国旗,因为陈氏生平是拥护五色旗的。在五色旗的两旁,伴以致公党的党旗,这张旗向来在社会是鲜见的,……这旗是‘红黄蓝’三色的,旗尾的上端,有蓝线画成而黄色底的正方形,正方形内标着一个‘井’字。据他们(指治丧处同仁)的解释,这是‘耕者有其田’之意,正方形外,完全是红色的。据陈氏亲信陈演生(1875-1952)说,这旗从前(辛亥)在惠州起义时曾经用过,后来致公党同仁举陈为首领时,经众决定,采用这为党徽。”




陈炯明在漳州的无政府主义试验


 陈炯明于1918年8月31日率领粤军进驻漳州,标榜「护法」,实际想在闽南经过一个时间的整训,是待机打回广州,要建设广东为模范省,以贯彻联省自治者「先争取地方自治,后建立联省政府」的主张。炯明所管辖的区域,包括福建南部的二十六个县,叫「闽南护法区」。

  炯明在漳州两年的政绩,也引起外国人的注意。德国的报纸赞誉漳州是「东方一颗明星,正在放出光芒」〔陈其尤1985,42〕。苏俄派了代表来访问。日后厦门的美国领事凯利顿(A.S.Carleton)向美京报告:『陈氏在漳州时,曾施行各种市政改革,他用的手段,近乎革命;但成效极佳,结果人民都感满意。这令中国人看到,事可办成,不必需要过度辛劳与重税』。〔美4091,1921。8。31,厦门〕.

  一些「左倾」的北大学生,到漳州游览后,在《北京大学学生周刊》报告,说在漳州所实行的措施,「共产时代当亦不过如此」,并赞美漳州为「闽南的俄罗斯」〔五四期刊1959,525〕。

  当时五四运动风靡全国,炯明招致一班『自由社会主义者』,刘师复的旧信徒 (时刘已去世三年)到漳州『刷新教育,编印书报,丕变社会风气,提高民众知识,然后就此二十六县建为一个健全的独立自治区,予国人以观感,从而促进全国的革新』。〔梁冰弦1951,12〕

  这样炯明广泛的展开新文化运动,一时各种新思想,新学理在他统治下的「闽南护法区」里,广泛的流行传播。1919年12月1日「闽星半周刊」(下简称「闽星」)创刊,每月出版八册,以陈秋霖为编辑,提倡民主政治,经济趋向社会主义,推进新文化运动。1920年1月1日,又创办了「闽星日报」。这两种刊物有不同的宗旨:「闽星日报」主要是载世界要闻,地方要闻,至于时局问题,地方政俗,「当以诚恳态度悉心批评,期尽指导人群,默化社会之责」。而「闽星」则着力于讨论学理,介绍学说,和「闽星日报」分工合作,「相辅而行」〔五四期刊1959,389〕。


微信图片_20240823210026.jpg

《闽星》半周刊


  炯明为『闽星』写发刊词,为『闽星日报』写发刊宣言。此外还发表了几篇文章:「不为罪恶的奴隶」,「生活与生趣」,「评康戴两君论革命的书」,「覆中华女界联合会函」等。又以「陆安」为笔名在「闽星」发表了五首白话诗:闽星,指南针,东方文明,瀛洲草,和太平洋。可注意的是在当年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陈炯明算是最早开始写白话诗文的人之一。〔参考陈炯明集1998,上册〕

  从陈炯明这些著作里,对于自由,平等,博爱,互助,道德操守等方面的观点,很显明的表露出受到安那其主义深刻的影响。但是对于宗教信仰,炯明则与安那其人有不同的观点。在「不为罪恶的奴隶」一文里,炯明赞慕耶苏基督“是一个讲平等、讲自由、讲博爱 , 讲牺牲, 苦行救世的人”。对于基督教,他说:“今日欧美各国能够这样强盛,都是百姓有了自由平等,才能发挥各人的才能,来建设国家社会的事业。这个原动力不得不归功基督教感化力的伟大了。”[ 陈炯明集 1998,上册, 410-411]

  英美两国的情报里,对炯明常有「布尔什维克将军」(Bolshevist general)之称。厦门美国领事报告说一美国传教士认为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Socialist),但不相信属于「最激烈派」(most radical type),报告中并附有翻译刘师复信徒在漳州散发宣传安那其主义的传单〔美893。00B/2,1920。4。26,北京;893。00B/4, 1920。4。24,厦门〕。


厦门英国领事杜尔士(B. G. Tours)报告,说在4月初,陈炯明在其所创办的体育竞赛运动大会里,散发了大量「布尔什维克」的宣传单册(Bolshevist propaganda),并说英美烟草公司驻厦门的经理曾到漳州访问陈炯明,在陈的办公室里,看到大堆这类的宣传资料〔英5330/260,1920。6。4,北京〕。


当时苏俄成立刚两年多,西方列强对之尚不大了解,存有敌视与恐惧的心理。什么「布尔什维克者」,「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等等对他们是一丘之貉,常一概笼统的叫之为「激烈分子」(Radicals)。

安那其与联邦


src=http___img9.doubanio.com_view_subject_s_public_s30009416.jpg&refer=http___img9.doubanio.webp


  在《中国统一刍议》里,炯明解释他所建议的『联治民主制』如下:

何谓联治民主制。简言之,即联乡治区,联区治县,联县治省,联省治国是也。折言之,即全国政治组织,以业治为经,域治为纬,组成五级政制。自乡治以上,各级构成分子均以区域职业两种团体为基本单位,其顺序则以乡自治为基础。由此基础,层建而上之,则为区、为县、为省、为国是也。


  这里炯明所说的,以乡自治为基础,『层建而上』,就是以政权归于国家组织之最低一层,然后分配而上的观念。炯明的『乡』, 与美国早期总统席费生(Jefferson) 的『城镇』(Jeffersonian township) 一样,实有其安那其主义『极端分权』(extreme decentralization) 的根源〔洛克1973,56-57〕。炯明的『联治民主制』,在传统的区域组织(乡,区,县,省,国)里,加以职业性的团体为分治的单位。这个建议可以看到受到安那其泰斗巴枯宁(Bakunin)学说的影响。巴氏

曾建议以农,工,科学家,文学家等等各种职业团体,自由联合为『联盟集团』(Free federation), 为组织社会的基础。〔马斯莫夫1964,298;卡克1978,6〕

  炯明日后创议以联邦制来建国,建亚(亚洲联邦),再与欧洲联邦,美洲联邦组织各国无军备的『万国联邦』。他认为『万国联邦』就是人类要踏入「无国界,无种界,无人我界」的「大同世界」,所必须经过的第一步政治组织。

  五四时期马克斯主义者李大钊曾预料美,欧,亚各洲成联盟,最后更联合一起,废除所有种族上与国土上的界限〔查彼得1990,218〕。陈炯明的主张与李大钊的预料在表面上,似无差别。但是主要差异之处是在所采用的『手段』,而不在『目标』。联邦主义者陈炯明是采用联邦分权的原理,由下而上,罾次的建立民主联邦制,这也就是安那其主义『手段』与『目的』不能分离的原则。安那其人认为马克斯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与安那其主义类似的,但是马克斯主义者所采用的方法,将无法可以达到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卡克1978,11〕

  陈炯明与安那其主义者的交往,深切地影响他一生的操守和政治思想。炯明的私人生活刻苦勤俭,著名教育家美国教授杜威(John Dewey)于1919─1921年间在中国讲学两年后,曾称赞陈说:「他(指炯明)在一个以做官而得享受豪华生活为报酬的国家里,过着极度俭朴的生活」。〔中国评论,1:4:195,1921年10月〕

  安那其主义与中央集权主义(Centralism)两者对政府的权限来说,是各走极端的主张。炯明终身服膺的联邦分权政制,把政府的权职分配于中央与地方政府,避免集权专横的局面,实在是一种折衷的办法。

  自清末到现今,中国近代史的叙述是全部注力于『国家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这样从胜利者的观点来治理历史,『联邦主义』和『安那其主义』便被忽视了。研究陈炯明的生平,可以窥见些在共产主义申延到中国的前夕,联邦主义与国家主义,安那其主义之间的关联作用。载路(James Joll) 曾说过:如果历史家只有兴趣于『成者为王』的历史,过去许多有价值,珍奇的史实,就被忽视了,而引致了狭隘的世界观。〔艾瑞斯1967,4〕




漳州中山公园


漳州市中山公园面积约16万平方米。其前身为漳州府治的衙门所在地,原有楼、台、亭、榭和后花园,辛亥革命后,漳州光复,旧衙门失去作用,逐渐圮废。民国7年(1918)8月,陈炯明粤军进兵漳州,建立“闽南护法区”,将其辟为公园,是漳州第一座公园。


该园新建有梅冈亭、喷水池、音乐亭、美术馆、球场、图书馆,移法济寺的四尊石罗汉置于喷水池上。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撰《漳州公园记》碑文。在公园正门50余米处立有“自由、平等、博爱、互助”四方碑。碑文:东面“博爱”两字(楷书),是孙中山所题;西面“互助”两字(楷书),是陈炯明所写;南面“平等”两字(隶书),汪精卫所写;北面“自由”两字(篆书)为章炳麟所写。


民国15年,北伐军东路军进占漳州,将漳州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废除陈炯明所撰碑文,代之以何应钦所撰的《漳州中山公园记》,其后,又在七星池前,建中山纪念台,台前是一片开阔绿地,曾经是群众集会之所。




五四运动期间漳州各界在公园广场召开“万人国民大会”。1932毛泽东在公园仰文楼成立“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1937年之后中山公园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集会中心。也是在中山公园人们狂欢庆祝抗战的胜利。下南洋的华侨在此地修筑骑楼洋房,至今还留存着50余幢。


9d428cd5b40d49db9bb1e11893e7b680.jpeg

孙中山像


20de6f37000e4aa99e534369c8236c56.jpeg

民国8年,粤军陈炯明立《漳州公园记》碑。民国16年元月,北伐军废陈炯明碑文,另镌何应钦的《漳州中山公园记》和孙中山的《总理遗训》。


微信图片_20240823204201.jpg

e6756d5bea514306b5b0dccd11154389_th.jpg

华表,又叫博爱碑。民国8年,闽南护法区建。混凝土结构,四方形,通高687.5厘米,碑高390厘米,四方形底座297.5厘米 ,分四级,最底层阔470厘米。 碑文:东面楷书“博爱”二字,孙中山题; 西面楷书“互助”二字,陈炯明书;南面隶书“平等” 二字,汪精卫书;北面篆书“自由”,章太炎题。


b21bb051f81986187ed8196a4bed2e738ad4e645.jpg

漳州解放纪念亭


851dd80beb404d35bebe29bf52275b93.jpeg

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




阅读(230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