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夜行:哈尔滨果戈里大街

神州夜行对地广播 2024-08-25 00:59:59

微信截图_20240824230958.png


——别林斯基《给果戈里的一封信》


184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对空想社会主义感兴趣,参加了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同年果戈理发表《与友人书信选》,别林斯基撰写《给果戈理的一封信》对其观点给予驳斥。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喜欢别林斯基这篇文章,并寻找到手抄本在小组上朗读。1849年4月23日他因牵涉反对沙皇的革命活动而被捕,并于11月16日被判处死刑。在1849年12月22日行刑之前的一刻才改判成了流放西伯利亚。1850年1月23日,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押送至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军事监狱,开始了四年的漫长苦役生涯。在西伯利亚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变,同时癫痫症发作的也愈发频繁。他将服苦役期间的感受和见闻记在了《西伯利亚笔记》中,里面的很多素材被写进了《死屋手记》和其他作品中。


s34076686.jpg


微信图片_20240824235022.jpg

《死魂灵》初版扉页,果戈里亲自设计


微信图片_20240824233748.jpg

果戈里被埋葬在莫斯科的顿斯科依修道院,其墓地竖立着一座青铜十字架,其墓志铭为援引自《圣经·旧约全书·耶利米书》中的一句话:“我将嗤笑我的苦笑。


1847年,果戈理开始沉迷于东正教狂热,同时深患着忧郁症。


1848年,果戈理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回来后,神甫马修斯·康斯坦丁诺夫斯基认为他的作品在上帝的眼中是一种罪恶,要求他烧掉《死魂灵》的第二卷的手稿。


1852年2月,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就向朋友Я.托尔斯泰伯爵(当时果戈理寄居在他在莫斯科的家中)交待了后事,并让他把手稿拿走,等他死后交给费拉列特大主教,但Я.托尔斯泰伯爵并没有拿走他的手稿。2月24日,他烧掉了将近完成的《死魂灵》的第二卷的手稿,并拒绝进食,于1852年3月4日在莫斯科辞世。


微信图片_20240824234322.jpg

果戈里焚稿,列宾1903年绘


微信图片_20240824234054.jpg

位于罗马的果戈里雕像



微信图片_20240823213510.jpg





东清铁路与哈尔滨组织议会


微信图片_20240824233049.jpg


东清铁路、清东铁路(俄语:Китайско-Восточн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罗马化:Kitaysko-Vostochnaya zheleznaya doroga,缩写为КВЖД,字面意思为“中国东部铁路”)指俄罗斯帝国修筑的从俄国赤塔经中国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到达海参崴的铁路中在中国境内的一段铁路系统总称,简称“东清路”。1920年后称中国东省铁路、中国东方铁路,简称中东铁路、中东路。


俄罗斯帝国在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中获得外兴安岭后为加强对其的控制,计划修建从人口稠密的西部到远东的西伯利亚铁路。然而铁路在阿穆尔河地区的修建却因为当地茂密且广袤的森林、宽阔且湍急的河流、极寒天气及远离现代人类聚居地而受到重重挑战。1886年,一些西伯利亚铁路的建筑师提出修建从赤塔经由清政府控制下的满洲地区直达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铁路,以节省建筑里程。


微信图片_20240824233323.jpg

东省铁路管理局


为使清政府同意其筑路计划,沙俄政府开始积极与清政府发展双边关系。俄方在中日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联合德国和法国反对日本割让辽东半岛,并最终成功;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特使李鸿章在赴俄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期间签署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简称《中俄密约》)中规定了包括清俄协防日本,并同意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修筑一条铁路”等事宜。9月两国签订协议,确认铁路需由私人公司而非俄罗斯政府营运。12月俄国将铁路定名“满洲铁路”,遭到李鸿章的反对(清政府在正式场合之中通常使用“东三省”来称呼这片区域。)。李鸿章坚持“必须名曰‘大清东省铁路’,若名为‘满洲铁路’,即须取消允给之应需地亩权”。因此正式定名为大清东省铁路,简称清东铁路,又称东清铁路。沙俄据此译成俄文是:“Китайская Восточн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即“中国东方铁路”之意。


微信图片_20240824233101.jpg

1897-1915的东省铁路旗帜,采用三角黄龙旗和沙俄三色旗,上方空白三角处书写文字“大清东省铁路公司”。


俄国东省铁路公司还取得铁路两侧数十公里宽地带的行政管理权、司法管理权和驻军的特权,形成比一般租界规模大得多的“国中之国”。沿线兴起一批大小城镇,特别是东省铁路公司的管理中心,铁路枢纽哈尔滨。1907年4月2日东省铁路公司设立民政处,下设民政、土地、中俄交涉、教育、宗教事务、卫生、兽医、报刊发行等部门。主管哈尔滨、满洲里、海拉尔、绥芬河等地铁路附属地的民政事宜,独立于中国行政主权之外,成为中东铁路“附属地”各地方的上级行政主管机构。


哈尔滨自治议会


1908年3月11日,哈尔滨自治公议会举行第一次会议,组成第一届公议会,并选出董事会(市政机构)。随后,东省铁路公司民政处相继把在哈尔滨的商业事务、市政管理、城市设施、园林绿化、文化教育事业移交给哈尔滨自治公议会董事会管理。哈尔滨自治公议会成立前后,一直受到中国政府和地方当局以及其他各国在哈领事的抗议和交涉,但1914年《英俄协定》后,英国承认俄国在哈尔滨的特权,同时规定在哈尔滨的英国侨民与俄国人享受同等权利,照章纳税。此后,美、日、意等国为保护其侨民的利益,也先后加入《英俄协定》,承认俄国人控制的哈尔滨自治公议会及其董事会。自治公议会董事会的设立实际上攫取了哈尔滨的行政权。


微信图片_20240824233328.jpg

微信图片_20240824233325.jpg

建于1903年的哈尔滨火车站,位于南岗区


今南岗区清朝为阿勒楚喀副都统下辖,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此地遂形成街市。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以今哈尔滨火车站附近区域划为市区,南岗也划作俄国人控制的“哈尔滨自治公议会”所辖区域。




果戈里大街


微信图片_20240825000413.jpg


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和“新城市规划”的实施,围绕哈尔滨市中心圣·尼古拉教堂广场(俗称喇嘛台)周边拉起了街基,果戈里大街出现了雏形。1902年,秋林公司为扩大经营,将位于香坊区的分公司迁至南岗区的大直街与果戈里大街交汇处,并盖起了商厦,从此,围绕秋林公司左右兴起多家俄国人的商号、药店等。果戈里大街也逐渐开始夯实与繁荣。


秋林公司


u=3273942278,1197074529&fm=253&fmt=auto&app=138&f=JPG.webp


u=2505923073,2760687629&fm=253&app=138&f=JPEG.jpg


1867年,出身伊尔库茨克的俄国人伊万·秋林在俄国阿穆尔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创建秋林公司。1900年5月14日,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延伸,秋林公司在哈尔滨设立了分公司。命名为“秋林洋行”,之后又在洋行下设了面包厂、灌肠厂、服装厂、烟厂、酒厂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秋林公司迁往哈尔滨。1937年由英国汇丰银行接收经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对英美等国宣战,秋林公司由日本接管,并更名为“秋林株式会社”。


u=381358752,1768754548&fm=253&app=138&f=JPEG.jpg


u=1498842245,1955819259&fm=253&app=138&f=JPEG.jpg


u=3765464765,1495136159&fm=253&app=138&f=JPEG.jpg


1945年日本战败,苏联政府接管了秋林,之后于1953年10月有偿移交给中国政府,成为国有企业。1966年,秋林商场更名为“东方红百货商场”,文革结束后恢复原名。


士课街教堂


u=1929901690,849118137&fm=253&fmt=auto&app=138&f=JPEG.webp

u=2208743106,2001689936&fm=253&app=138&f=JPEG.jpg

u=2854660101,2525560983&fm=253&app=138&f=JPEG.jpg


u=3659411939,4262523417&fm=253&app=138&f=JPEG.jpg


士课街教堂起源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一座沙俄随军教堂,日俄战争后迁至哈尔滨懒汉屯,1912年随沙俄军队的调防,迁至阿列克谢耶夫卡村(现香坊区东部小北屯)重建,因此而得名。1921年迁往士课街现址,堂前街道也命名为教堂街(后改名为革新街)。1931年建成。


微信图片_20240825005444.jpg

Aleksij in Russian


1935年,俄罗斯人又在其右侧士课街上建成一座砖石结构的大型教堂,奉俄罗斯东正教圣人莫斯科的圣阿列克谢夫督主教 Saint Alexius ( Aleksij in Russian) 为教堂主保圣人,命名为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教堂被红卫兵破坏。末代主持神父斯提反·吴志全(斯特梵·吴志全)(1925-1970) 被批斗,红卫兵令吴神父跪在教堂前铺满锋利的碎石的桌子上,身披小丑的袍子,脸上涂抹了炭黑,被批斗整整两个昼夜,其间红卫兵用木头锤子,铁棍击打吴神父。批斗完后吴神父被枪毙。吴神父安葬于哈尔滨的皇山东正教墓地。


微信图片_20240825001236.jpg



微信图片_20240825001243.jpg




微信图片_20240825001246.jpg


吴志全神父(1925年1月28日-1970年5月17日)是哈尔滨圣阿列克谢耶夫堂最后一任掌院司祭。在解放后短期事奉于香港的圣使徒教堂,不久回国,事奉于哈尔滨,在文革期间被殴打致死。他的坟墓现在在哈尔滨的皇山墓地。


1980年12月25日圣诞节,哈尔滨恢复天主教活动,当时东大直街耶稣圣心主教座堂已被破坏,故原士课街东正教堂的建筑被改建作天主教堂使用至今。


敖连特电影院


imharbin_2017-03-30_04-39-34.jpg


imharbin_2017-03-30_04-39-40.jpg


3d24cfe00684a055ceb175d20686ac46.jpg


44d2663b7d8affca1669efedb6e21489.jpg



哈尔滨敖连特电影院(英文名为“Orienecinema”,“敖连特”为俄语外来语“东方”的意思),旧址位于今南岗区果戈里大街387号、哈尔滨铁路局辅业投资管理中心(原哈尔滨满铁公所)旁。它是我国现存的建立最早的影院,现为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该建筑建于1904年左右,时为一家私人印刷厂的房舍,后其左侧部分改为“敖连特旅馆”,由Б.Н.阿维季科夫经营。


哈尔滨花园小学校


imharbin_2017-03-09_11-58-11.jpg


imharbin_2017-03-09_11-58-28.jpg




现哈尔滨花园小学校校址,原为日本驻哈尔滨特别市总领事馆。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1907年3月4日在南岗颐园街设立(有研究表明日本领事馆不曾在颐园街设立过–责任编辑长河注),首任总领事为川上俊彦。该馆人员最初只有四五人,1920年增设副领事1人,并设警察署和特高系,属日本外务省特务系统。1924年迁至南岗新商务街27号(今果戈里大街与花园街交角处,花园小学校址),并设立了能容纳百余人的地下室监狱。1936年2月28日又迁至南岗区红军街108号原“满铁事务所”大楼(现为哈尔滨铁路局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内。1945年日本战败而关闭,最后一任领事为宫川船夫。


u=2709568311,180391979&fm=253&app=138&f=JPEG.jpg

u=3264178993,3856365857&fm=253&app=138&f=JPEG.jpg

u=2457778029,609648253&fm=253&app=138&f=JPEG.jpg

u=3880129600,936538475&fm=253&app=138&f=JPEG.jpg

u=2358152355,2501394029&fm=253&app=138&f=JPEG.jpg




阅读(2502) 评论(0)